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从青涩渡成熟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9-01-08   字体:【

 拥西林,抱沱江。东城水碧,北郭山青。这就是我,我的名字叫内江师范学院。谁曾想,当时这里地方闭塞,交通不便,土地荒凉,是个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我在沱江左岸的魏家冲,上邻内高,下抵古西林,坐看沧海桑田,万象更新。

(来源:网络)

  苍穹物浩茫茫,斗转星移内师堂

  始建于1956年的我,最初的名字叫“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后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内江专科学校,1962年停办,1978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恢复重建。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93年,我改名为“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内江师范学院”成为我的名字,烫金的大字刻在面向沱江的大理石上宣誓着我的“重生”,从此,高瞻远瞩,奋楫争先。

  数年前,我占地不宽,两栋规模不大的教学楼、一座地主旧花园、一处尼姑庵和一个破旧的河边礼堂便是我的全部家当。山顶图书馆屹立于山顶,刚刷的泥墙暴露在阳光下;百步梯上的小树苗柔软脆弱,风吹雨打,磕磕碰碰;田径场上刚长出来的绿草皮又被老师学生们踏平了,裸露出黄土;聒噪的午后,一拨人扛着锄头挖掘教学楼旁的泥坑。

  到如今,我依偎在沱江旁,占地变宽了,可以从酣甜的梦乡中醒来,伸个懒腰,让血液流通每一处经脉,唤醒托着露水的一天。山顶图书馆藏在大树后,爬山虎绿得像一汪深潭一样沉郁,荫蔽了斑驳的土墙;百步梯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田径场也铺上了红白相间的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化学化工学院楼前的大泥坑变成了游泳池,内师学子在水光潋滟的夏日畅游。  

  早年,我过生日时张灯结彩的红灯笼亭子不见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政策对我的成长给予了很大帮助,不仅装饰了我得体优雅的外观,还修饰了儒雅含蓄的内在。  

  近年来,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让原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掌握了。教室里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用具更是一应俱全。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也缩短了时间,方便了师生,提高了效率,如今已逐步趋向“互联网+”的现代互动模式。曾经笨重的台式计算机被轻薄、高效的电脑取代,实验大楼里更是有上千台电脑供师生学习。从首创主辅修教学模式、提出“二加一”优化教学方案、挂牌成立“内江市陶行知研究会”,到以“做中学”理论为先导全面实施教改,再到“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的成功凝练,一改曾经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死板教学,让学习更具自主性、实践性,让师生共同探究学习。  

  得闲情亦雅致,乐乐陶陶入屋堂

  走进我所处的地方,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红砖灰瓦、古朴简约的特色化教学楼和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参天古树,随处可见的更有栩栩如生的文人雕像和镌刻满名人名言的文化石。绿树成荫,窗明几净,书香满园正是我的真实写照。  

  我自1956年白手起家,负重自强,从一穷二白、空空如也到如今万人高校、人才济济,其中心酸和曲折应该被每一个学子所铭记。

  1976年来我这里报道的老教师陈涛回忆道:“那时教师工资低,生活清贫,特别是单身教师,在食堂用餐,每顿千篇一律:三两饭,一盆红烧冬瓜。冬瓜上有几颗油星,那是冬瓜烧熟后才滴上去的。因而即便邀请单位只招待一顿饭,我也十分满足了,至少这顿能吃到肉,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可想而知,有工资的教师生活都是如此艰苦,更何况身无分文的学生。那时候的食堂也只是一个简易的大锅,配上几把椅子和一张圆桌而已。而现在,我有五大食堂为学生的健康全程护航,饭菜品种越来越丰富,每天每餐变着花样,保证营养均衡。

  以前的宿舍条件十分艰苦,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宿舍内,各楼层还没有热水房,接水只能提着桶到锅炉房去接,寝室没有冬暖夏凉的空调,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而现在,每层楼都有热水供应,不用再提着桶跑很远打水了;有的寝室也已经装上了空调;上床下桌的寝室布局和每间宿舍都配置的饮水机不仅让学生生活变得便利舒适,更让学生在宿舍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惬意。

  我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努力抓住机遇,奋力发展,已经取得不小的成果。走近我,你会发现: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取代了单一狭窄的小卖部;寝室大楼里已经有了洗衣机,洗鞋机等设备,扫码付款后就能使用;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扫一扫便能让师生出行更方便……

  闲情欢歌声长,潜移默化下学堂

  我想,若干年后,当我回忆起那一段美好生活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的大学生活竟然如此灿烂,而社团的生活基本影响了我的人生。”

  以上这段话不是出自我之口,而是来自毕业许久的学生。经年以后,当他回来看我时,他油然而生的这段话让我很感慨。他可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想当年,还没改革开放时,我的贫瘠甚至都不足以支持社团的发展。学生的课余活动十分有限,大多只能通过看书和唱歌来打发课余生活,甚至连课外读物都是件稀罕物,有的只是手抄报的小说,大家互相借来抄阅。再看四十年后的今天,说是“百团大战”都不为过。不信请看九月的校园,社团招新的旗帜与横幅成为校园里亮丽的风景线。手拿宣传单的新生们兴奋地四处张望,想着该在哪里大展拳脚呢?举着旗帜的师兄师姐们,翘首以盼新鲜的血液能够充实社团。在一个社团内,他们有共同的理想,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有合拍的话题。每到课余,他们总是聚到一起,畅谈理想,切磋业务,共同奋斗……我可没有吹牛,还真不要小瞧了大学社团。这帮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总是能闯出点名堂来。由学生社团创作的“学‘习’正能量,青春涂鸦”走红网络,被光明网、人民日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连续报道。书法协会荣获了“四川省大学百佳魅力社团”称号,沱江潮文学社荣获“四川省最受学生喜爱社团”称号,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在内江市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1+1帮扶计划”中获金奖。

  如今,在我的怀抱里,课余活动多种多样,办得有声有色。四十载光阴,也许我走得慢了一点,坎坷一点,但不要担心,因为很多很多的人的存在,我会走得更稳一点,坚定一点。

  (文/院报记者团 牛嘉鑫 郑梦馨 柳晶晶 应悦 秦瑶)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