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 正文
罗俊:坚持“五个融合”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12-18   字体:【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迈向世界一流。这一深刻认识已经成为中国大学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共识和行动自觉。

在推动大学发展的治理实践中,中山大学越来越理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深刻内涵。所谓“中国特色”,我们的理解就是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治理模式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所谓“世界一流”,我们的理解是大学这一知识型组织具有特有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当今世界所有一流大学无一不是与自己国家民族发展历史紧密相连的。所以,中山大学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三个首先想到”的标准,即“国家首先想到、社会首先想到、学界首先想到”,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时代总会不断赋予大学新的职能,但纵观近千年的世界大学发展史,培养一流人才始终是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正是对大学这一根本价值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昭示。如何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历史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出的“时代考卷”。结合中山大学的工作实际,我从五个方面谈点理解和认识。

一、坚持德育与智育融合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以育为本、立德为先”的理念,符合青年人成长的基本规律。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辩证唯物思维、接受国情知识信息的关键载体,是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支撑课程。其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支撑体系。思政课不能是独立的一盘一盘菜,而应该是炒菜离不开的这味“盐”,要融汇渗透到每门课里、每次课堂上。目前,我们已有376门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教学,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的全覆盖。

二、坚持学科与专业融合

我国“双一流”战略明确提出把建设一流学科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前提基础。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是现代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突出特色。学科是特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则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依托,更是检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学科与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具有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

近年来,中山大学根据学科发展总体布局,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学科与专业调整,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学科与专业一体两面的关系。目前,全校88个专业都有支撑一级学科发展的明确任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清晰。经过“一减一增”调整,我们的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更符合一流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需求。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评选,中山大学34个专业入选,这个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近年来紧抓学科与专业融合的改革实践。

三、坚持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教融合、科研育人是一流大学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来,对大学输出创新人才、输出创新成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推动高水平的科研创新优势与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教融合的核心是解决“两条腿走路”的协同问题。近年来,按照“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学术前沿”的指导思想,我们摸索出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三大建设”特色路径。我们自主投入近20亿元,开展“三大建设”,积极承担国家任务,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科教融合的根本在于培育人才。首先,我们用五年的时间,把教授上本科生课程的实际比例从67%提高到95%,同时建立了一支200余人的青年教师专任辅导员队伍,全部由副教授以上的优秀教师担任,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学术引领。其次,推动创新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五年来,我们的本科专业开设学术前沿课程已经实现全覆盖。再次,拓展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学校的科研实验室、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早进课题、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引导学生依托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领悟创新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坚持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

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既要坚持以本为本,高度重视本科生培养;也要坚持以严治研,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要坚持贯通培养,让更多的青年进入足够的培养周期,更多地进入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在维持本科生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我们抢抓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加快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最新统计显示,2020年有65.2%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我希望五年后这个比率可以达到80%左右。这样的变化重塑了学生整体向学求学好学的学风和氛围。

五、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依托。近年来,中山大学把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和竞争性作为育人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全覆盖地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通识、基础、核心、提升四大类,完善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着力补足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五育并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养。另一方面,加大第二课堂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第二课堂重点项目,促进一二课堂的融合发展。

坚持“五个融合”,是中山大学塑造一流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遵循的方法和路径。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份子,中山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努力为世界高等教育交流互鉴、携手发展贡献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罗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校长)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