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根本遵循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类课程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这种单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从教师到学生,都感到教学方式单一,方法不够灵活,育人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课程思政强调的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着眼长远,立足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然而,也要看到,国际竞争全面覆盖、日趋加剧,中美博弈不断、挑战升级,各种敌对势力加紧渗透、更加隐蔽,西方思想文化强势冲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因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就是要在达成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精深技术技能、较强专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思政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根本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切实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呈现更加多样复杂,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单纯依靠思政课程已经很难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完善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所有课堂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三)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陈宝生部长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所在,更是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贯通到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在课堂这个育人的主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育人导向作用。高校要按照“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要求,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工作力度,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局部性工作,而是全局性工作,不能只做“盆景”,而要种好“责任田”,要按照“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全面建设。
二、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环节和主渠道。课程建设不好,课程思政功能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按照课程建设规律,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态,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把课程建设好了,课程思政才能落实,同时,课程思政建设又是推动专业课程建设的积极因素,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提升。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在思政
课程思政的根本在于思政,这是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而言的,课程思政强调育人的价值性与方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属性的集中体现,离开了思政的课程,知识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基本的功能。因此,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不断推动各专业课程总结提炼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梳理开发课程思政的丰富教学资源。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起来,要像盐渗透在食品中一样,在专业课教学中把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教学内容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要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结合,注重理论阐释与现实焦点问题分析的结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结合、观察与思考结合、实践与思考结合,在深入学习、观察、实践中思考,在深化思辨中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育人质量和课程思政的效果,要树立德育与智育相结合、鼓励学生重视全面发展、坚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心无旁骛,潜心教学,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人民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育人育才,“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价值引领价值”,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负起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责任。
(五)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
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标准。因此,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以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成效来衡量。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真正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看学生是否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是否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去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要看学生是否树立起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奋、刻苦磨练,在刻苦学习、激情奋斗中健康成长进步的表现。
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领导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全面、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特色优势和育人导向。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党委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其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强化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二级学院党组织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发挥监督、保障和枢纽作用,要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与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教师党支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战斗堡垒,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和组织党员、群众,服务党员、群众的职责,要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起来,掌握动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实施。党员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和实践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
(二)构建分工协作的课程思政建设联动机制
分工协作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建设亦是如此。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备形成分工协作育人联动机制的基础。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是削弱思政课程,更不是用课程思政去取代思政课程,而是为了从更高层面上巩固和深化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和重大作用。在阐释思想政治理论等重大问题上,思政课程要发挥示范效应,起到引领作用。要建立多渠道分工协作联动机制,发挥各类专业课程“德学兼修”的作用。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分工协作联动机制,更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真正能够做到二者同向而行。
(三)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凸显思政课程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程具备学术味。高校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用鲜活的案例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把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程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具穿透力,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另一方面要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程蕴含“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优势和特色,充分挖掘提炼课程中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
(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这一要求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痛点、堵点和关键点。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高校亟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课后作业、实验实训、考试考查、学位论文等各环节,真正实现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塑造灵魂的“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五)系统谋划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围绕同心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在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前提下,从学校实际出发,倾听各方意见,充分挖潜,系统谋划,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一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程,这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提。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在教学内容、教学形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改革创新、做实做细,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二要以现有课程为基础,发掘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学校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专业名人资源、课堂情境资源等,由任课教师以适当方式展示给学生,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坚持思政课程的主阵地地位,由思政课程布好局、讲好理,再由各专业课程予以配合、确认、支撑和巩固,共同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效。
(六)强化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有自觉的育人意识,其育人的主体性必须得到提升,以适应课程思政同心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指向要求。长期以来,由于认识偏差,很多教师片面认为自己教好书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不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心同向同行。“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今后,我们要注重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职责,把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增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交流,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推动所有课程的教学,在内容组织安排上既凸显思想性、价值性、建设性、理论性,又呈现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实践性,注重灌输与启发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七)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人才培养成效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核心指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高校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激发任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合理规划思想政治评价与业务评价的占比,将以往过于偏重业务评价转变为业务评价与思想政治评价并重,明确将育人要求纳入评价体系,并加大权重,促进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成自觉行动,勇于担当责任。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如果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离开了课堂,课程思政将会失去载体;如果忽视了思政元素,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将无从发挥;如果不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课程思政就会被虚化,就达不到预期成效。因此,必须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各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共同发力,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作者:
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授,北京 10019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1年第1期第5-8页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