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 正文
生涯规划,何以帮学生把未来安排明白?
来源: 中国教育智库网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8-08-27   字体:【

生涯在英文中是career,意思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将其定义为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有目的的、延续的、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这是生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2014年,我国高考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公布。2015年,教育部基教二司在工作重点中提到了生涯规划,颁布了《普通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

高中生涯规划工作中,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学业规划,另一部分是职业规划。在浙江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学业规划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业水平、专业性向,确定生涯发展的意向,要科学合理安排高中三年的学习。职业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全面的设想和计划。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高中生选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过程。

有些人会进行测评,通过心理学方面的测量工具,得出关于未来从事行业的建议,最终落实到选科的建议。有了这些参考后,学生还要了解未来大学和专业是什么样的。学业规划与生涯规划或者职业规划,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

如何看待测评结果

在职业或者说在心理测评中,国内在2000年左右就有很多专业的老师和机构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测评。

心理测试的结果不一定是准的,学生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测评结果来指导下一步的选科以及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可能会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的原因之一是测试从国外引进,国外一些生活场景,国内学生没遇见过,所以回答题目时会有一些问题。另外,对同一道题,有专业老师指导,与学生自己看,对题的理解也不同。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在专业老师或者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测评。

对于测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有些家长认为测评符合孩子的情况,有些家长认为不符合孩子的情况,有些心理测试专家认为,家长对孩子未必真正了解,甚至学生本人对自己都未必了解。测评结果可能会显示孩子不适合孩子计划要读的专业。心理专家认为,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测评结果仅是参考,不能完全起决定性作用。应该动态来看测评结果,举个例子,有老师提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开学进行测评时,不到一半的学生的测试结果显示适合学建筑。等临近毕业时,再进行同样的测评,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适合学建筑。

所以,关于测评,我们一方面要相信数据,相信科学,另一方面要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来看待。

我国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

今天,生涯规划进行得如火如荼,很多地区都已经开始重视生涯规划。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即使是在北京这样发达的地区,不同学校的表现也不一样。有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校,在生涯规划方面未必做得不好。各个地区的各所学校的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在进行生涯规划工作,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很多中学老师,在某个地区被树为典型的一些经验,并不一定被所在地区的学校的校长认可。

所以说,生涯规划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这里没有标准,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每所学校会形成自己的特点,很难用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未来会出现不同的标杆的学校和标杆的模式。

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家长也大有可为

高中生的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规划。学生在升入高中那一刻开始,就要考虑科目选择问题。学生十几年来一直被安排,从来没有选择过。这时的他们,心智发展是不成熟的,很难独立完成选择。学校会进行辅导,家长也要积极参与进来。

现在的大学和专业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无论家长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重新认识大学和专业。

在高三毕业前,学生要填报志愿,要选大学和专业。完成一张高考志愿填报表,实际上完成的是一份生涯规划的答卷。孩子今后想干什么?本科学什么?研究生做什么?在挑大学、选专业的过程中,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要把这一系列问题考虑清楚。家长在生涯规划方面,面临非常多的困惑,比如,在心理测量方面,可能会涉及到好多种人格;在职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有1500多个职业;在专业方面,有506个专业;在学校方面,有2000多所高校。

学生也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自己的成绩、自己在所在地区的排名、对自己的定位、考试招生等众多方面。学校招生方面,除了高考志愿填报,还有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些学生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自主招生一般在高三进行,可是很多工作要在高一高二进行,参加竞赛,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参加各种夏令营,写论文,做发明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在高一高二提前准备,如果等到高三,可能就晚了。

举个例子:有位学生的家长从事地理科学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带孩子到野外实地考察。到高三下半学期,家长才知道有自主招生。如果提前知道,家长完全可以让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完成两篇不错的论文。

大学在自主招生时,会看重学生在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参与了哪些活动,相反,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高几十分,大学对此并不特别看重。

生涯规划过程中,前期有很多工作是心理方面的,尤其是在高一阶段。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后,再进行的工作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状况确定合适的大学和专业目标。专业目标和大学目标应该比现有的成绩高出二十分到三十分。有了目标以后,在高一高二时,要做一些非常具体的准备工作。

高中生未来进入大学的录取方式是不一样的。有正常的录取,有提前批录取,有自主招生,有综合素质评价,而且未来采用综合素质评价与自主招生的学校会越来越多。

另外,做规划对孩子有个非常大的好处是目标引领。有校长提到,有些学生学习比较盲目,随大流,没有自己的想法,一些考上名校的学生说不出来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而另一些学生,成绩暂时不理想,但如果有了目标,就会有学习的动力。比如,有成绩一般的学生希望将来作记者,学新闻传播专业是最恰当的,学生在了解新闻传播的学校以及分数后,发现去不了这些学校读新闻传播专业,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学中文和外语也可以,甚至,学历史、经济学等专业也有可能当记者。财经类媒体的深度调查报道,作者可能是学经济学的,还有可能是本科学历史,研究生学经济史。学生要做的是尽量去一所好大学,把能学的专业学好。学生如果知道这些,会非常开心,认为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目标。

专业与就业不是百分之百画等号的。家长要学会帮助学生定生涯目标,比如,到高一选课时,学生将来想从事经济领域工作,学生可能关注的都是财经类专业,不知道在本科阶段学数学、物理、化学,对未来发展也会帮助很大。所以,应该让学生和家长从高一就了解生涯规划的目标与未来大学专业的辩证关系。

因为时间原因,学生在高中阶段很难关注太多方面,大量的工作是需要由家长来做的。家长要充当的角色是参谋,提供大量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大学和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替学生做决定,而是为学生提供指导,一定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如果家长替孩子做了决定,后期孩子有任何不理想的情况,孩子有可能会埋怨家长,即便孩子不埋怨家长,家长也会非常自责。

规划是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不断修正的过程

在国外,生涯规划可能从小学时就开始了。这里提到的生涯规划不是像一些人想的那么高大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做的社会实践,写的论文,读的书,参加的活动,可能都是规划的内容。

目前在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已经有很多学校在初中阶段就进行生涯规划工作。

一些学校的老师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让高中生去人才招聘现场看自己想去的公司和职位有什么要求,之后让学生写感想。老师让学生根据这些要求给未来的自己做设计,高中要怎样,大学要怎样,未来想怎样发展。家长帮助学生时也可以这么做。还有些老师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思考,10年后、20年后、30年后,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希望自己的名片是怎么写的,然后倒推现在该做什么。

生涯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举个例子,有位学生进入北京交通大学实验班来学习。孩子相当优秀,几乎每次都考第一,但一年后,想退学,去日本学动漫设计。他妈妈问学生:“当初我们的规划是不是错了?”孩子说,“没有错。我们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来这所学校,学这个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以,规划是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不断修正的过程。

再谈谈专业。我们都希望学生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将来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的人可能只是少数人,比如,学临床医学、建筑等专业的人,专业跟就业紧密相关,其他大部分专业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专业选择是不是还那么重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后,即便真的选定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未来做的工作也未必与专业相关。这并不是失败,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学喜欢的专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后期有可能调整,或者学完一个专业后再换专业,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所以规划的过程是不断演变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工作,有的阶段是主动的,有的阶段是被动的。

人工智能大发展背景下的专业选择

经济形势和技术的变化非常迅速。从一秒做出8000张海报的AI设计师,到AI保姆,到25秒写出地震报道的机器人,工作岗位需求变化迅速。有些家长关心人工智能会影响到哪些职业和专业。有些影响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些影响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

目前,可以关注新兴学科。新兴学科一定是跨学科的,或者是有相关学科基础的,比如,人工智能将来可能会需要学材料、机械、计算机等专业的人才,也需要懂数学算法,心理学的人才。可以踏踏实实地学数学、心理学,未来在研究生时再做调整。也可以找一些交叉学科方面实力非常强的相关学校。

目前中学生所做的一些规划与大学的想法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在大三时才让学生选专业,非常强调通识教育,即便非生物专业的学生也要学生物,因为这对科学素养素质的培养,相当重要。越有名的大学,越会对学生说,不要关心未来情况的好与不好,就业情况与大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在大学学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在大学是最重要的,门门成绩都排在第一的学生也并不一定多么优秀。在大学阶段,获得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在一些新型的、热门的行业工作的人,可能是原来学其他专业的人才转到这些领域的。所以,学生在进行规划时,应重点关注自己的情况,对于未来自己想从事的职业是否会被淘汰,可以适当关注。如果自己没有办法做出判断,可以参考各个地区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十年的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在区域要发展的领域,选择相关专业。

很多情况下,知识的获取是通过网络,学生已经不需要全面了解,可能只要了解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所以,家长要将重点放到孩子能力的发展上。未来的经济技术,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几乎没有人可以把握,能把握的就是自己,在规划过程中,要了解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