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 正文
教学与科研:高校人才培养的“双引擎”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8-09-14   字体:【

 9月10日,我国第34个教师节之际,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强调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标准,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以往相比,他们更要肩负起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的双重责任,实现对高校两大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的“双肩挑”。

  知易行难。近年来,科研与教学间的“协调”备受吐槽。高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的“重科研、轻教学”导向,让教师更为重视科研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间接导致教学或多或少地被“冷落”,进而引发人们对整体教育质量下滑的担忧。随着呼吁高校回归教学本源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人甚至埋怨让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是“不务正业”。

  科研为教学提供给养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明阳在自己博客上,对科研是否一定能促进教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及了现下的一种“潮流”:貌似只要有人提到高校“重科研轻教育”,就总有人跳出来反驳,认为“科研强,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对此,他略有微词,认为教学能力不等同于科研能力。科研侧重于创新,教学则是一种表达自然、人文知识的艺术。科研强,不等于教学强,比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著名科学家,但却不是称职的中学数学教师。此外,他认为,科研只有在“所教即所学”的情况下,才能促进教学的提高。而现下,“教非所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中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全国法律专业优秀教师王红霞表示了部分认同。王红霞是湖南省教学能手、湖南省法学教学标兵,但其在学术研究中,也获得了不少全国性的荣誉和奖励。在她看来,在科研、教学融合而非对立的基础上,科研将是教学的“好搭档”。

  “大学教学与中小学不同。中小学教育主要教授常规的一般性知识,适宜通过标准化教学、强化性训练来开展。大学教育则着力于向学生传授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前沿知识,它对教育的厚度、广度、高度和时效性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大学教师只有做好科研,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理论、时时把握前沿动态,从而将其融入大学教学,确保教学的含金量,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广的合格大学生。”王红霞如此向记者表示。她介绍说,中南大学作为一所旨在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在教学方面并不满足于对学生常规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的是与时俱进,确保学生总是学到该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而不是陈旧的、过时的知识。

  “教学和科研是每位高校教师需要平衡的两端。教学是本,无论科研做的多好,也不能忽视教学。有一个说法,如果你想学好一门课,最好就是把这门课程讲一遍。”王红霞表示,讲授的过程能倒逼教师系统盘点学科知识、切实夯实自身基础。因此,每一轮备课、上课,都会让教师有新的理解认知和提高。这些理解的加深,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夯实科研基本功。“尽管教学和科研会存在‘时间和精力’分配比例上的问题,但不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事实证明,科研和教学能够相得益彰。我反思自己之所以能教好,不是我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了教学中,而是在科研中把知识点‘吃’得更透更懂,自己懂了,在教学里才能深入浅出、信手拈来,从而会更好授业。不得不说,科研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很重要的给养。”

  参与研究的学生更善学习

  “本科生完全有能力胜任科研。我回国来到学校后,在本科教学中就一直积极融合我们的科研进展,并向学生‘宣传’,鼓励他们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里参与科研工作。我们的实践证明,科研实验确实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专业课知识。我们有一个大三的学生,通过几年参与科研实验,已学会了主动去思考在实验室做研究时遇到的问题,并结合课本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他已经发表了自己科研结果的SCI论文。” 长沙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湖南省团队百人计划负责人贾传坤如此回复科技日报记者的提问,并分享了自己的“实践”心得。

  毕业于山东大学的贾传坤,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在大三时,贾传坤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暑期实验室开放性课题研究。在参与的过程中,他通过试验,加深了自己对电化学知识的理解。这为他后来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好基础。此后,贾传坤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深造,导师给他定了做高分子隔膜材料的方向,要求他要做出“便宜好使”的新材料。“从仪器构建搭配、试验设计、实验完成,都是一个人在摸索。但我比较顺利,因为在大学参与开放式实验的经验,让我把知识点刻在了心里,对科研方法也有了一定‘套路’,是我真正终身受益的财富。”

  现下,为学校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现场试验教学,已经成为了他和同事们的“常规动作”。他呼吁,高校信任本科生,更多为本科生教学融入“科研”元素。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我国著名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肯定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不过,今日频繁被诟病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又是如何造成的?

  近年来,社会各届一致认为应建立能激励教师重视教学的考评机制。比如,如何解决教学成果量化评价问题,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教师投身于教学的积极性等。

  尽管如此,但多数教师依然认同科研对高校的重要性。山东科技大学教授王耀东认为,重视教学不等于忽视科研。大学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纳入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其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切勿以重视教学为名而一边倒地忽视科研。有科研能力、在其特定的专业领域有原创思想和研究的教师,更能帮助学生发展培养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与王红霞的观点一致,王耀东认为大学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教师的科研积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科研的过程,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对许多基础问题认识深化的过程。“鼠目寸光”的教师,培育不出创新型人才。而世界一流的大学,首先必须是研究型大学,才能产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因此,要在鼓励教育的同时,大力提升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切不可将科研与教学对立,造成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的越来越大。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