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4月7日由教育部发布。这是我国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同时,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以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均为创举。 质量报告由4告组成,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3本专题报告:《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同时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精准发力提供重要依据。 在学规模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世界第二 《报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2/3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存在“四不够、一不高”问题 所谓“四不够、一不高”,是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报告》详细阐释:在社会需求适应度上,中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和发展速度基本同经济发展同步,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以及结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总体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在培养目标达成度上,中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总体比较单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薄弱。在办学条件支撑度上,生均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生师比偏高、高水平教师紧缺、教学经费偏少等,仍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在质量保障有效度上,质量管理方式上政府指令性过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基于学生学习效果的理念还没完全深入人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缺乏系统性制度设计。 《报告》还反映,从国际视野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国际先进理念传播比较迟缓,国际上普遍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理念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未来需实现“弯道超车”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强调,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站在世界水准上把握发展大方向,更需要充分发挥自身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和“弯道超车”。 “强化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意识,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报告》指出,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把自身质量建设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中,把握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前沿方向,加强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与国际上高等教育强国比肩而行,以国际实质等效助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主动用国际比较的眼光检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和差距。 “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充分自信,但更应该冷静自省。”吴岩说,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全面支撑”,更要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