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久议不明的热门话题,这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展开,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中,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单位,是有难度的。
资料图片
图表来源:麦可思
谈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除了极个别顶尖高校敢说不关注就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莫名的巨大压力。为了应付所谓的“就业达标率”,一些高校开始制造高就业率泡沫,结果是应付、走过场,就业问题“过程化”“泡沫化”,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短期就业和二次找工作成了不少高校学生、研究生就业季的噩梦。据相关调查,这类情况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左右。
也许将大学生就业换个说法更有利于分析问题:其本质应是大学毕业生要有工作,能自己养活自己,也就是要满足其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思路,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
调整现有的就业促进思路
从目前的现状看,政府相关机构对大学毕业生是“安排”的思路,而不是“帮扶”的思路,这使很多的努力难以落到实处,也使被授命安排的各方面苦不堪言,难有实质性的作为。特别是2013年以来,每年政府和全社会都在此问题上倍感压力,“最难就业年”的困境一直没有找到合理化解的路径与办法。如不改变和调整思路,很容易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推进就业体现了国家的责任意识,但就业岗位毕竟有限,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一直维持在800万左右,挤压各企事业单位接纳已很不现实。加之,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存在片面城市化倾向,使得就业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先是外企,继之国企,再加上热极一时的公务员,似乎可挖掘的空间已经没有了;而对更为广阔的“三农”领域、个体经营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社会服务领域,关注者却十分有限。若能通过有力的疏导和扶持,改变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能较好地实现多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
很明显,大学生就业是个很典型的社会问题、产业问题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问题,需要协同各方面负起责任、拓展思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并应通过政府协同给予实实在在的政策倾斜与支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为了化解单一就业的巨大压力,大学毕业生创业的问题早已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不少地方不仅建立了相应的孵化器或工作站,对在学大学生的“休学创业”也将给予制度与政策方面的支持。 但是,在如何切实帮助大学生就业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极为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没能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比如,我们一直过于强调大学生的就业要有知识和科技含量,而对大学生从事种菜、育草、卖肉、制衣、炸油饼等既务实又有效的创业案例评头品足;但对风险巨大的高科技创业又缺少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和具体的经费支持,相关的条件提供、资质审核、法律指导、信息服务、成果评价、专利开发等,都缺少主动、适宜的帮扶;特别在对待技术创新方面,设立了许多莫名其妙的障碍或门槛,政府即便有专项资金也没能使用充分和到位,使得“鼓励大学生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空谈。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经历,当时的政府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努力是令人鼓舞和丰富多彩的。现在政府有了较好的经济实力,又有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和服务意识,为什么人们创业的需求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创业不能仅限于高科技、做大事,也需要在更大数量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具体小事上有改善。德国作为经济和科技稳定发展的国家,其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是占80%的中小私人企业,其面包店、洗衣房等也都在改善服务、培育人才、更新产品等方面不断创新,受益的不仅是政府和社会,对学习者而言,也提供了开阔和多元化的创新空间。 营造大学毕业生自立的支持与保障体系 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作为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是经济与人格的自立。而在这方面,我们的现实环境还不能给他们所有人起码的支持与保障,靠家长、拼关系、行歪门邪道等不正之风成为了堂而皇之的现实。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存发展,对社会文明也有巨大的腐蚀作用。 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就倡导年轻人自立自强,而现在我们却难以使18岁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像国外同龄人那样靠自己的努力生存与发展,使一届又一届大学毕业生越来越缺少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相关的说教太少,而在于说教与现实脱节,更在于相应的支持与保障体系还不能支撑大学毕业生真正自立。在许多发达国家,虽然也有不少高学历失业的现象,但对于18岁以后的青年人而言,相应的低保、贷款、免费培训、住房补助、法律支持、社会救助等,足以使其有勇气、有信心脱离家庭的呵护,在社会上独立承担风险与责任并有舆论和社会氛围使之崇尚独立自主的生活与发展方式,而不迷恋于不切实际的空想或超越自身能力的消费。(程方平) |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