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等教育研究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紧迫要求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4-11-11   字体:【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

打造从新建到新型的升级版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现象严重,大部分学校的发展已经陷入“学院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然后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简单逻辑困境,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态位”高度重叠,因此,亟须重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态位”,实现发展定位的转型升级。

  10月26日,“新建本科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报和《山东高等教育》杂志社举办,山东交通学院承办。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如何打造从“新建”到“新型”的升级版?来自教育部规划司、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以及新建本科高校部分校长代表,畅谈了新认识、新探索和新建议。

  与会代表认为,从“新建”走向“新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是经历外延式转型发展之后的更高层次转型发展。它的发展定位更准、发展动力更强、发展空间更广、发展质量更高。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开拓思路,改革创新。要明确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供需联结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开放融合发展机制推动高校与行业产业和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机制创新打造转型发展的升级版。

  “转型”势在必行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

  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辑翟博联系自己调研和报道的经历,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转型升级,新建本科院校也需要转型升级”。他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推动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更多的学子有机会上大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翟博认为,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放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当前,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话题,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部规划司周天明处长用“紧迫要求”概括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背景和意义。他认为,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以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增速的变化,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构性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从注重总量向注重结构转换。

  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评估处处长、中国人民大学刘振天教授从“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必然性。他认为,如果环境和条件变了,高等教育不随之做出相应的改变,就无法履行其功能,自身也无法获得发展。因此,抓住机遇主动调整和改变,积极促使转型,几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越是当代,社会变化的节奏和步伐越快,高等教育的转型也就随之加快。抱残守缺只能是死路一条。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和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只有以变应变积极应对,才能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空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重构学校生态位

  此次学术研讨会取得的另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就是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有了更明晰的路径。就新建本科院校本身来说,面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新形势,要有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要有开放融合的发展策略,要有机制创新的探索气魄。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结合办学实践探索,提出“构筑独特的生态位,着力打造发展定位的转型升级版”。他认为,大学作为一种有机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与周围的环境一起构成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每所大学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即“遗传”;每所大学也同时面对着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即“环境”。大学在生态系统中基于自己的“遗传”和“环境”,构筑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明确自己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地位。在理想的情况下,高校的生态位分布错落有致,每个高校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趋同现象严重,大部分学校的发展已经陷入“学院升格为大学,单科性大学转变为综合性大学,然后向研究型大学靠拢”的简单逻辑困境,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态位”高度重叠,造成学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出现一个种群驱逐另一个种群或种群之间两败俱伤的情况。因此,亟须重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态位”,实现发展定位的转型升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当面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资源,实施差异化战略,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如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发展范式之外,开辟出了“创业型大学、服务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等多元的发展方式。建于1965年的英国沃里克大学,面对20世纪70年代英国政府大量削减高等教育拨款,开始积极寻求转型发展,它转而定位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经过短短30年左右的发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发展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大学转型发展的典范。

  山东交通学院院长鹿林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增强开发融合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市场经济是我们时代资源配置的主旋律,高校也不能游离之外。从经济的角度讲,市场的主体都是在市场中寻找着资源的优化配置点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无疑,高校也是市场的一个主体,也应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寻找自己的市场增长点,找到自己认为优化配置的结合点,构建高校的自身价值链,高校培养的人才深受市场的欢迎,这个高校就会在人才培养的市场中有自己的价值。由于培养的学生在市场上受欢迎,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到这个高校受教育,反之也是一样。这就是高校自身存在的价值。而我们所要进行高校转型中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际上是人才培养价值链的重构。这个重构就是要打破由原来历史形成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由过多的关注内部资源转化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学彬教授提出“转型发展,要搞好顶层设计,加强机制创新”。他介绍了近年来学校的探索和做法:一是要扎实开展“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坚持“立足泉州、面向福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服务面向定位,以及建设以工科为主,以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为特色的开放型、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二是要创新学校治理结构,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各项符合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要求的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为载体,把规范管理和推动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落到实处。

  要允许看、允许试

  此次学术研讨会取得的第三个成果是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一个新生事物,认识有一个过程,要允许看、允许试、允许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防止行政命令、一刀切、一哄而上。

  应当看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有认识上的,有观念上的,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环境。在如何引导舆论、如何转变传统观念、如何实验探索,以及如何进行理论指导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些媒体有些误读、误导,如将转型发展理解为降格成高职院校。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消极观望和被动应付。还有,陈旧的传统观念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也是一个阻力。

  山东协和学院院长盛振文教授建议:“要提高对职业教育地位和前景的认识。”他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难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重视学术型院校发展而忽视职业教育型院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资源调配上倾向于学术型院校,这使社会形成学术型院校优于职业教育型院校的偏见,造成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很多考生宁愿上就业率极低的学术型院校,也不愿上就业率很高的职业教育型院校。不少本科院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从事职业教育低人一头、矮人一等”的思想,对转型心存顾虑,怕降低学校的办学层次,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因而缺乏转型发展的自觉意识,对转型发展不积极主动,消极等待上级的安排。

  潍坊学院院长王守伦建议“要更新思想观念。”他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实践的创新。新建本科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教职员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转变观念开启学校转型的动力之门。

  枣庄学院院长曹胜强提议:“要建立试验区,试点先行”。他认为,在转型改革启动之时,要重视实验、注重试点、示范和探路。他介绍了枣庄学院的实验和探索:一是根据学院实际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试验区学制采用1.5+2.5年,实践教学贯穿全程。前一年半按照“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模式培养,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后两年半按照“专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培养,设置专业教育平台课程、职业技术平台课程。学生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为导向,选择专业出口。二是推行“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双专业”培养。试验区采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模式,吸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共同成立“专业平台理事会”,推行“双主体”办学、“双岗位”聘任、“双专业”培养。为统筹、推进、指导、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试验区工作,学校成立应用本科研究院(挂靠教务处),设置专用编制。三是构建协同创新对接国际视野的开放办学机制。试验区坚持开放办学引进优质资源,国际合作牵手世界名校,协同创新对接国际视野,与国内高校开展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实施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学校建成国内首家、亚洲最大的世界语博物馆,开放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枣庄学院“学科专业对接地方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协同创新对接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学校“校政行企联动、产学研用融合”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社会声誉和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与会代表建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一个重大课题,任重而道远。当前,要结合转变观念深化理论研究。同时,对各高校实践探索出的经验要及时总结提升,指导面上工作。(记者 唐景莉 张兴华)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3日第9版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