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广西民族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1-06-16   字体:【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国家和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广西新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
    (一) 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三性合一的特色办学思路,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党团建设等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特色更为凸显,学校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取得了一个跨越、二个提升、三个改善、五个突破的喜人成绩。

     ——一个跨越:经过学校长期的艰苦奋斗,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校各族师生员工矢志不移的努力,2006年2月广西民族学院成功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实现了几代民大人的夙愿。学校的建设发展从学院时代跨入了大学时代,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办学目标从此跃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踏上了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新征程。

    ——二个提升:一是2010年2月1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实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学位〔2010〕8号),批准我校为2008-2015年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大学、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二是组建东盟学院,聘请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为名誉院长,东盟学院列入自治区主席项目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教育发展重点项目,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平台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个改善:一是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2007年10月西校区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2008年二期工程建设全面铺开,东校区五个项目竣工并部分投入使用;二是校园环境得到了改善:倍受广大师生关注的相思湖治理核心工程——雨污管网改造项目校内部分全面完工,重现生机勃勃的湖畔生态,在2010年《环球人文地理》杂志推出的“中国最美校园”专辑中,学校以“山水最富诗情画意的高校”入选;三是教职工福利得到了改善:工资福利支出年均增长13.14%;提高了岗位津贴发放总额,2010年预算安排岗位津贴总额为2947.53万元,比2005年增长81.68%,人均增加8907元;各学院从成人教育学费中(包括留学生、函授生、研究生班、各类培训班等)提取的劳务费从2005年的685.5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731.08万元,年均增长20.34%,校级机关教辅科研单位人员岗位补贴分值也相应提高;提高了住房公积金学校补贴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15%,2010年学校从自筹资金中为教职工缴存公积金520.26万元;三栋高层全额集资住宅楼投入使用。

    ——五个突破:一是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倍增加;专业硕士授权点实现了零的突破;15名教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地揭牌。二是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8项,使学校国家级教学项目达到11项,为进一步提升质量奠定了基础。三是科学研究取得新突破:通过新的《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科学研究从以量为主到以质为主转变,获得了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学校建校至2005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和;首次获得广西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由我校教师为第一作者的省部级社会科学7项一等奖全部是在“十一五”期间获得;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均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四是服务社会取得新突破:与南宁市等五市签订了校市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等10多个服务社会各领域的研究、培训基地、中心在“十一五”期间乘势而起,并拓展到东盟各国。五是国际性大学建设取得新突破:2009年成为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学校,进入了留学生培养“国家队”行列;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承担国家志愿者、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等多种项目,提高了国际声誉。

    与2005年相比,各类在校生从21243人发展到26380人;硕士点从1个一级学科和36个二级学科发展到11个一级学科、40个二级学科和4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本科专业从47个发展到60个;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由42人发展到156人,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由269人发展到478人;图书资料从106.6万册增加到146万册;校舍面积从33.8万平方米增加到50.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从20634万元增加到66787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值从7264.26万元增加到 11284 万元;预算经费收入(不含基建拨款)由14168万元增加到35414万元,年均增长20.11%,其中财政拨款收入由6330.78万元增加到22373.02万元,年均增长28.73%,事业收入由7837.84万元增加到13040.98万元,年均增长10.72%。

    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学校也面临诸多竞争与挑战。如,学校处在欠发达后发展地区,整体实力不高,处在全国高等学校的中等水平,与党、国家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学科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有待增强;科研服务社会经济能力还需不断加强;院系设置与调整需抓紧推进;高效、灵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为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大好形势,力争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促进学校实现新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定位,按照“丰富内涵,拓展平台,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特色办学,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发展目标
    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高水平学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大力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到2015年,基本建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特色更加明显、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达25900人左右。其中,普通本科生19000人左右,普通专科生15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48人左右,硕士研究生2000人左右,预科生160人左右,留学生2700人左右;继续教育学生达到9700人左右。(附表1、附表2)

    ——促进学科协调发展。争取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自然科学学科、技术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学位点学科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和学位点;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左右,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左右,新增专业硕士学位点20个左右(附表3);新增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新增普通本科专业15个左右,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达到10~15个,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以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8个,力争在理学、工学方面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附表4);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学科发展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实施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国际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争取获得80项以上国家级立项课题,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2500万元左右;新增若干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附表5);争取获得100项以上省部级人文社科奖、10项以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获得一批横向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科研国际合作与交流。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积极参与地区战略研究,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服务;自然科学领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加强队伍建设。突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战略地位,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提高等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学缘结构合理、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学和管理队伍(附表6)。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大学发展模式。

    二、主要任务
    (一) 优化学科结构与特色

    按照“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学科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申博学科、硕士学位点学科、硕士专业学位点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培育和发展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

    1. 优化学科结构
按照学科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学科建设实际,进一步理顺学科专业关系,整合学科资源,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大力发展学位点学科,重点支持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数学等一级学科的发展,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以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为目标,积极建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

    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财政专项资助,重点建设法学、体育学、海洋科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建设好现有硕士专业学位点,积极争取新的硕士专业学位点,逐步优化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合理比例。

    继续保持和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大力发展理工科学科。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整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及其学科、专业分布,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体系(附表7);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

    2. 积极发展应用学科
    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文、社会、商学方面主要增设菲律宾语、知识产权、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等专业;理学及工学方面,增设物联网工程、石油化工、冶金工程、食品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类专业;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普通本科专业体系。

    加快发展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建设并逐步申报出版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应用统计硕士、金融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工程硕士、税务硕士、教育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点。

    3. 建设重点学科
    重点加强民族学、亚非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计算数学等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并使之尽快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建设学科的标准;通过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提高一般学科的水平和层次;加强对现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检查、评估,实行优胜劣汰的评估机制,使其尽快达到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的要求;形成以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为带头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学科的重点学科体系。

    4. 凝炼特色学科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推进、统筹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民族学、东盟学、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三大特色学科群。民族学学科群力争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影响力的教学、科研重阵之一,学校成为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壮学、瑶学研究基地;东盟学学科群稳步发展东盟语言文学、东盟政治法律、东盟教育、东盟经贸商旅、东盟历史文化、东盟民族宗教、东盟艺术体育等系列学科,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群体,发挥其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数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学科群,推动计算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处理、电子通讯、集成电路设计分析等学科发展。

    (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程,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的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完善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抓好双学历教育、第二专业辅修课、第二学位教育的实施工作。加强通识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开设更多、更实用的专业选修课程和通识通选课程,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扩大学生修读专业选择权,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多样化的选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形成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加强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

    2.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招生培养制度改革。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探索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习计划,规范实习管理与考核;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开展本科层次“3+1”、“3.5+0.5”、“2+2”等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突出对学生区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区域针对性,力争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

    3.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
    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行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大力发展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探索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资助制和导师负责制,着力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加强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力推研究生精品课程,形成优质资源共享体系;以创新计划项目为助推器,着力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着力健全研究生学术支撑体系,激励研究生发表更多高级别学术论文,获得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优秀率达到广西先进水平;探索建立面向国内外多项交流的“研究生访学制”和学术交流制度,接受国内外研究生访学,为研究生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提供起点高、范围大、领域多的学术交流平台。

    4. 加强招生工作
    适度控制本科生招生规模,逐步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扩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到“十二五”末,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生比例达到1:2。积极争取优质生源,通过设立奖学金等举措大力提升生源质量。

    (三)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1.加强体现学校定位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结合“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足自身优势,在中国—东盟合作和民族区域发展等领域大力开展战略研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理工学科面向广西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等科技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 提高承担高级别项目能力
    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选择有限目标,组织优势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教育部、民委等部委项目,大幅提高获得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资助总量,着力提高学校承接广西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以及解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横向科研经费力争有较大突破,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

    3.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创新基地建设
    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的需要,探索实验室建设新机制,大力推进“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与应用”和“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两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机制,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集研究开发、中试生产、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组织。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中国—东盟政治法律文化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继续争取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项目。

    4.创新科研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以重大学术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科研评价机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和社会环境,立足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构建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与“智囊团”;理学学科必须瞄准科学前沿问题,探索未知世界,侧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学学科要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强应用研究。

    (四)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强化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意识,力争以服务南宁发展为探索和示范点,逐步形成辐射广西的社会服务网络,推动产学研进一步结合。

    1. 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积极参与“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开放合作机制,按照“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主动开展校市横向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2. 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大力推进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联合开展继续教育;深入实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工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培训工程、边境八县市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培训工程、国际化人才培训工程、校企合作培训工程;继续办好越南河内165项目培训班。

    3. 推进文化传播
    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参与“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不断丰富、发展先进文化。

    4. 鼓励志愿服务
    鼓励全校师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深入农村和社区,志愿参与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大型社会活动、应急救援等活动,无私奉献社会。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 提升与东南亚的交流与合作水平
    进一步调整中外合作办学格局,重点巩固和发展与东南亚各国高校、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关系;利用中国政府留学基金等平台,积极探索与东南亚国家的高校或教育机构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新途径,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积极尝试在有条件的国家开展境外办学;着力推进东盟学院建设,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力度,开展有关东盟问题的高层次学术研究。

    2.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不断加强和巩固与境外高校的联系,积极寻求高层次、高水准的国际合作伙伴;抓住中美两国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的机遇,争取美国学生到我校留学的名额;引进欧美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的突破。

    3. 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东盟及其他国家青年学生、教师、学者来华留学和交流;继续办好泰国、老挝孔子学院,争取在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新建孔子学院,在其他国家开设孔子课堂;改善条件,提高涉外培训班培训水平;做好选派海外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工作。

    (六)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遵循培养、提高与引进结合的方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的师资及管理队伍,整体提升师资水平和干部管理能力。

    1.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物
    实施“相思湖学者计划”,设立“相思湖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首席教授岗位,打造人才新高地,充分发挥学科领军人物的作用。创新引进政策,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围绕申博学科和“十二五”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引进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人选、广西“八桂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计划人选等高端人才,面向海内外聘任一批学风严谨、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军人才。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根据学科教学科研梯队发展需要,打造多个研究方向明确的高素质创新团队,提高创新团队持续、稳定从事高水平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重点培育100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教师,鼓励、支持他们到国内名校或学科实力居全国前列的高校“访名师、拜名师”,或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学科研骨干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加强引进和培养实验教学队伍,鼓励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领衔实验教学,吸纳部分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从事专职实验教学,加大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实践的力度,积极吸纳有大型企事业单位任职经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实验教学等,努力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验技能高的“双高型”实验教学队伍。

    3.建设一支职业化的管理队伍
    增强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规范行政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部门行政效能,努力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以提高领导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为核心,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加大境外学习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国际视野。

    4.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教育大计,人才为本。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管理理念,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努力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1.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根据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需要,建立层次清晰、责权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强化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加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协同意识,提高职能部门工作效率;做好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学术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制度,营造激励创新、竞争向上、客观公正、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

    制定学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办法及财务收支审计办法,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抓好仪器设备维护和管理,做好大宗物品招标采购;改进后勤管理服务,提高后勤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教学办公活动正常开展。

    2.建立东、西校区联动管理机制
    加紧研究解决东、西两校区之间的文书传递、办公、会议、师生管理、后勤服务、交通通讯网络等各项业务活动的衔接问题,确保两校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八)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东、西校区基础设施
    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配备后勤服务设施,绿化、美化东、西校园,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全面提升和优化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全力打造“现代化、学术化、园林化、人性化、智能化”的和谐校园,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社会服务、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有本校风格和特点的标志性建筑群体;建立一批条件较好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东校区70168万平方米和西校区19813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基本完成西校区建设;通过建设,使校园总体功能满足教学、科研、生活需求,形成独具南国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附表8、附表9)。

    2.建设校园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
    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超前预算,分批建设,持续投入,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建设统一的教学、科研、财务、人力资源等数据共享平台;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3.图书文献资料特色化、专业化建设
    推动文献信息资源的专业化、特色化和数字化。拓宽文献信息资源采购渠道,加强东盟、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等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纸质图书的数字化,积极加工、整理相关的网络特色信息资源;开展特种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前期建设。

    4.完善实验教学基础设施
    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购买一批大型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学校实验教学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和基础条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建设,建成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一个节能降耗、安全稳定的服务保障体系(附表10)。

    5.加强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体系;集成多媒体课件、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九)倾力关注民生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学校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师生关注的现实问题。

    1.积极推进学生就业
    深入推进“大学生学业规划”,建立“学业导师”制度,确保学生接受学业规划指导。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数据库,开展“一对一”服务,促进困难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参加入伍预征。

    2.着力解决教职工实际问题
    继续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维护教师权益,更好地发挥教职工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执行国家房改各项政策,继续深化教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按期按质完成教职工集资房建设。

    三、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学校重点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推进国际化进程、完成西校区二期工程、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发展重点,主要抓好十个重大项目。

    (一)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项目
    力争2012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验收,一个以上授权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增强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二)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大学项目
    力争进入教育部启动实施“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地方大学”建设之列。

    (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精神,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开放式东盟学院建设项目
    以东盟学院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实施国际性大学发展战略,着力培养更多的各类高层次国际性人才,建设东盟信息平台,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相思湖学者计划项目
    设立“相思湖学者”岗位,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领军人物的作用。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扩大留学生政府奖学金数量,继续办好与泰国、老挝合作建设的2所孔子学院,加强与印尼、缅甸等国高校的合作,争取增加2个孔子学院,申报国家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与欧美、日、韩等国的合作,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合作办学,尝试境外办学。

    (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合理调整理工科发展布局,积极争取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校地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各级政府重大理论和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八)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
    做好国家民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民族大学项目、国家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九)西校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
    完成西校区东盟学院大楼、图书馆大楼、艺术楼以及体育场馆项目(综合体育馆、篮球场、排球场、游泳馆)和学生食堂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单位教学活动区域的重新调整。

    (十)环境与住房建设项目
    做好东、西校区绿化、美化环境工程,加快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和危旧房改住房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员工、维护学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的中坚作用,为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各有关单位要明确本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创造性地予以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共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推进依法治校
    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法,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教师权利,加强教师管理,扩大教师对学校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公平、公正实施对学生的奖励与处分。

    (三)争取多元投入
    争取获得更多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各种专项拨款的支持。引导学院通过办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种合理方式,增强学院发展的“造血”功能;加强学杂费、多种形式办学经费、科研经费、校办产业收入以及社会捐赠等办学经费的管理,拓宽教育发展基金的筹资融资功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自筹和社会引资相结合的多元筹资体系。

    (四)维护和谐稳定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学校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相关工作机制,加大矛盾和问题排查化解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辅导,开展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和应急避险能力;配备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和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机制建设,稳妥做好重大节日及重要敏感时期高校稳定工作,不断提高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五)健全评估机制
    对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学校将科学分解到相关部门、相关学院和相关科研机构,并将明确相关目标完成的时序要求。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将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各单位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范围。同时,学校将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在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实施情况,确保学校事业发展沿着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进。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