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所大学,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吸引了无数目光。
这,就是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学校,南科大肩负着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探路的使命,一直备受瞩目。
时光荏苒,南科大获教育部批准去筹转正已5年。3月18日,南科大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南科大理事会理事长许勤主持会议,并在总结时充分肯定学校取得的突出成绩,希望南科大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和质量早日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3月下旬,南科大将迎来第一次党代会。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回顾南科大5年来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目睹南科大艰苦奋斗的创校历程,看到其步履铿锵的改革足迹,理解“敢闯敢试、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追求卓越”创校精神的实质,体会一所大学与其扎根土壤之间的深情,明白其理想追求和使命担当如何凝聚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朝着同一个方向凝望、高飞。
以创新立校,以改革兴校。今起,本报将推出“南科大在深圳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系列专题,从人才汇聚、学生培养、科研创新、国际化办学等角度入手,与读者一起感受南科大的改革气息、创新精神,领略南科大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
3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深圳开幕, 220余名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参加。
去年举办的首届论坛对南科大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参加论坛的14人成功通过南科大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数居全国高校第九位。在学术交流的同时,在听取了陈十一校长对南科大的介绍和展望后,今年,又有多位专家学者“动心”了。来自哈佛大学的孙康博士对南科大的印象非常好,“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氛围都充满了吸引力,参加论坛收获颇丰,之后会考虑回国工作。”
筑巢引凤,年轻的南科大已拥有一份熠熠生辉的师资名单——引进教师约300人,其中90%有海外工作经验,包括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0人,深圳市“孔雀计划”147人……其含金量,可比肩不少老牌重点大学。
聚天下英才:全球遴选一流人才,建立以“千人计划”入选者为主体的一流教授队伍
“南科大是一个充满活力、雄心勃勃的年轻大学,它能对世界一流的研究提供环境支持。”南科大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讲座教授姚新认为,这就是他选择南科大的原因。“此外,学校周围有很多高科技公司,这对于开展高技术科学研究并转化为实际应用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觉得,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科研工作者能在这里找到开展他研究计划的环境,能找到使他的研究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支持。”
姚新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加入南科大前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座教授、计算智能与应用研发中心(CERCIA)主任,IEEE Fellow,IEEE计算智能学会主席。加入南科大,他希望在十年之内,把计算机系建设成为国际公认的、成就卓越的系。
像姚新教授一样,怀着梦想来到南科大的还有许多。诚如南科大党委书记郭雨蓉所说,“是在中国办一所一流大学的梦想,把他们汇聚到这一使命旗帜之下。”
郑春苗是美国最杰出的华裔水科学家、阿拉巴马大学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他说,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破坏问题,这正是他学以致用、回报祖国的良机。在深入了解南科大的办学理念后,他坚定了创新创业的信心,带着满腔热忱奔赴深圳,目标是建成真正国际一流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去年10月,全国双创活动周在深圳举行,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在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候,来自南科大的一条新闻令人振奋——南科大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合作建立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隆重揭牌。这是深圳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格拉布斯教授担任研究院院长,将建成世界领先的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科研中心。
促成建立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的人,正是南科大化学系主任张绪穆教授。张绪穆在加入南科大前,已拥有了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一项经典化学反应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是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考普学者奖获得者。张绪穆说,当听说南科大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时,他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全职加入南科大。
显然,吸引国际一流学者奔赴南科大的,并非高薪,而是南科大的梦想和办学理念。办一流大学,需要一流人才。南科大扎根中国大地,放眼全球世界遴选一流人才,吸引了一大批有思想、有能力的教授放弃现有的优厚待遇,来到南科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去年10月,全国首创的深圳市人才研修院揭牌成立,人才引进培养奖励金同时发放。南科大引进了三名全职院士和多位高端人才,校长陈十一代表学校领取“引才伯乐奖”,获奖金额位列全市第一。陆续加入南科大的有俞大鹏院士、陈晓非院士、刘科院士、徐政和院士、周永明教授等知名科学家,有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学者,也有国内一流人文学科学者如陈跃红教授,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南科大崭新的教育创新之旅注入不竭的动力。
南科大全球遴选具备国际视野的学院院长和系主任,确保学术带头人高端领军。目前,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院长,各院系、中心主任全部聘任到位,且全部都是千人计划学者或海内外知名的大家,学科带头人“火车头”效应初步显现。
搭圆梦舞台:为学术大师提供充分施展的平台,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
“孔雀东南飞”,因为“南方有嘉木”。
南科大从设立之初起,就有了“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远大目标,是理想和梦想的吸引力,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到深圳,与这座成长中的大学一起成长、一起创业、一起书写高等教育发展的传奇,而南科大也通过制定实施国际通行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淘汰制度,为海外归国学者营造了一流的成长环境,力争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吸引到深圳,将南科大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南科大教研序列的教授实行终身制(Tenure Track)制度,教授每三年为一个聘期,在两个聘期后,如不能升为终身教授(Tenured),即需要离开。这种“非升即走”的制度,有效地保持了南科大人才的活跃和水准。
南科大吸引海内外青年学者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实行PI制,PI即独立课题组负责人,每位教研序列的教授都有独立的实验室、启动经费,不必依附在老教授的团队,可以组建独立课题组,独立申请项目和经费。
过去两年,南科大的教授团队在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方面,受资助率居全国高校前列,这与学校完善的人才支撑服务分不开。让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熟悉国内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不断获取国家和区域所提供的条件,与产业界产生密切互动,这些是南科大让“海龟”服水土的有效秘诀。日前,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发布最新《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南科大总体科研经费为3.166亿元,人均科技经费为82.869万元,位列全国第七。
南科大鼓励教授创新创业,把科研成果转换到对社会有用的地方去。学校支持教授每周(7天)有一天在企业服务,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短短几年,南科大已建立近20家企业。生物系何建奎教授今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千人,他创办的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海归团队为其核心研发团队,公司估值已达15亿元人民币。
除了干事创业的支撑,大到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保障,小到双语的通知,南科大不断提升一流大学的管理服务水平,极大地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
构成长平台:发挥“品牌效应”建人才“聚宝盆”, 人才引进与人才成长进入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南科大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一流人才的爱国情怀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成果丰硕的国际化师资团队已经形成。
短短几年,南科大引进的人才承担国家、广东省、深圳市三级科技计划项目571项,获得竞争性经费资助7亿多元。学术科研方面,以《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刊物为阵地,不断提高论文发表的含金量;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个,省部级科技奖励2个,市科技奖励2个;授权专利40项; 2016年,南科大自然指数加权论文值在中国大学自然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44位,《自然》杂志“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增刊显示,在全球100家高质量科研论文增长最显著的国家和机构中,南科大排名全球第62位,增速位居全球第3位。
今年1月,由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数学系讲座教授汤涛主持的项目“自适应与高精度数值方法及其理论分析”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8月,南科大6个团队入选深圳市2016“孔雀团队”,占全市总数一半。这些项目课题的成功申报,使得人才引进与人才成长进入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今年1月,国家科技部发布了2016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拟入选对象公示,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李闯创成功入选,成为南科大首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早在两年前,他已成为南科大首位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的青年教授,并成为南科大历史上连续3年获得基金委项目资助的第一人。
在化学系,副教授谭斌、刘心元联合课题组多次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成果丰硕,被形象地称为“谭刘组合”。他们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最新学术成果。其中,有一篇论文还被选为《德国应用化学》的封面文章,配发的“杂志封面故事”这样写道:“当前的南方科技大学犹如我们实验室瓶子中的幼苗,通过我们不懈努力及外界的大力支持,一定会茁壮成长,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学校通过加强组织协调,培养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组织各种评选活动,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升华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规划的思考;通过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顶尖学者的合作,推动人才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多线程国际接轨。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由郑春苗教授领衔的环境学科已经成为深圳市治水提质技术联盟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批教授在深圳的决策咨询、科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切对建立五年且有强烈使命感的大学来说,才刚刚开始。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