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9月双创概念被提出之后,热度持续高涨,尤其是高校双创教育,备受关注,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从融资、税收、培训指导等方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什么双创教育会如此受重视?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3年超过700万,且该数字还将继续攀升;二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高等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创业,可以对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对双创教育的“过火”提出了“冷思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主席徐小洲认为,目前我国的双创教育在目标、理念和体制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太急功近利,要避免短视的、政策应急性的“一哄而上”,应从长远角度考虑,扎实规划好双创之路。
为弄清实践过程中,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近期,《经济》记者分别对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地的高校进行了调研,并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多个地区的高校双创教育负责人。
理念缺失,师资贫乏
“从双创概念提出到现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理念,好的坏的都没有。”在徐小洲看来,目前我国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对创业的认识上。“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企业,要从‘社会创业’的角度去理解,启动‘岗位内创业’,打破惯性思维,构建多元、开放的创业生态环境。”
大的认识不到位,小的认识就会模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陆群告诉记者,2014年该校曾对在校生做过一次创业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对创业一无所知,83%的学生之前从未考虑过创业。
在包头高校的随机采访中,也有学生表示感觉双创若即若离,还只停留在字面上,除了参加创新比赛外,并没有展示成果的平台。有的甚至对双创的含义还知之甚少。
“现在很多学校的部门、单位对双创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方式认识得还不够。有些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发明家和大企业家,是只针对部分老师、学生和科技类、‘高精尖’专业开展的教学改革,并不能真正将其融合到专业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中。”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务处创新创业办公室主任张晓亮如是说。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表示认同。在他看来,高校对双创教育的认识并不一致,存在严重的工具主义取向;对创业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奢求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同时,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也比较薄弱,授课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性和创业实践经验,上课的学生也多数没有创业想法。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意学院副院长王刚亦有同感。他认为,大多数老师都没有创业经历,即便指导了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归根结底是教师体制的问题。
鉴于此,很多高校都聘请了校外的企业家、创业家作为导师,为学生进行创业指导。但张晓亮表示,校外导师难以开展稳定的、长期的教育指导活动,仍然无法满足体系化培养的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处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菡也表示,外聘的企业家大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创业故事,众说纷纭,难成一派,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只当故事听了,达不到指导的效果。
“地域上的劣势也会直接导致没导师、没资金、没平台,学生走不出去,外面的也进不来。”包头医学院党委书记和彦苓告诉记者,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院校常常有心无力,很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
此外,家庭观念也是影响高校双创工作的一大难题。“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少有家长自掏腰包支持孩子创业。”对此王菡表示理解,她认为,社会舆论对双创教育仍持怀疑态度,家长这样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休学创业,态度不一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随后,广西、北京、上海、福建、贵州、内蒙古等20余省(市区)相继出台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休学创业保留学籍的具体年限。其中,黑龙江年限最长,可保留8年。
对于政策的支持,高校的反应却并不一致。在黑龙江调研时,哈尔滨华德学院副院长刘忠孝就曾表示,对于申请休学创业的学生,华德学院的审核门槛比较高,会组织专业人员对其项目进行严格地审批评估,以保证学生能够做出最优的选择,同时也避免非创业学生“浑水摸鱼”。
太原工业学院的态度也同样谨慎。副院长刘志明告诉《经济》记者,考虑到休学对学生的系统性学习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耽误后期学业的完成,学校管理起来也比较复杂,所以目前还没有制定细致的休学政策,需要对其他院校调研过后再决定。
与上述两所高校不同,南昌理工学院就没有太多的担忧,其就业指导工作处常务副处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主任韩棋告诉记者,国内的大学教育模式仍以就业主导型为主,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在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文凭早已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探寻多元化的就业路径,未尝不是务实之举。他认为,弹性学制、休学创业应当成为大学生的权利选项,“既然是权利选项,也就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权,教育部门和学校只需充分授权即可,而不宜掺杂其他动机”。
对休学创业同样持支持态度的还有黑龙江东方学院。副院长韩丽霞告诉记者,东方学院对休学创业的审批程序相对宽松,对于创业成功且能吸纳本校学生就业的,学校还将进行相应的奖励。但同时她也坦言,目前申请休学创业的学生并不多。
与黑龙江东方学院情况相似,北京邮电大学迄今为止也没有学生申请休学创业。“一方面与学校的就业率有关,北邮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9%,本科生就业率也保持在96%左右,极高的就业率本身就对学生创业有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与学校营造的氛围有关,学校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创新,为学生研发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背景,学生也就无需休学。”王菡分析道。
在谈及政策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王菡直言最大的难点就是标准。“学校需要对提出休学创业的学生及其项目进行评估,但是这个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政策里没有明确的规定,学校也拿捏不准。标准定高了,学生难以申请到休学创业的名额;标准定低了,又怕学生因项目不成熟而失败受挫,甚至想不开。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十分头疼。”
多头抓管,机制不疏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双创教育的管理上,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多头抓管、职能交叉的现象。“创新教育归教务教学口管,创业大赛、活动以团委为主,创业培训、孵化则由学生口和就业口负责。一个文件下来后,省里开会学习,学校都说不清到底该让哪位分管领导去参加,因为文件里创新创业都是一体的。”刘志明深有体会地说。
对此,多数受访人建议设立一个牵头部门,统一协调各方工作,以便顺利推动工作。例如,南昌理工学院明确了由教务处牵头,就业处、团委、学工处等多部门配合的联动机制;浙江大学也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统筹双创工作。
“这两种管理体制各有利弊。”徐小洲解释道,“在理念不统一的情况下,多头抓管必然会导致沟通不畅,工作难以推进;统一协调虽然解决了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权利过于集中,事无巨细,每件事情都要层层上报,导致的结果就是效率低下。”在他看来,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理想化体制,“一所学校的成功机制不可能复制到所有院校中,对于院校而言,要从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去选择,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相比高校内部体制机制的协调,各部委在双创方面的分工更令负责人们头疼。“从下发的文件数量来看,一是安全方面的文件较多,另一个就是双创方面的文件。之前学校开了一个关于学生创新比赛的例会,一下子传达了6个文件。一星期写一个学习材料,方方面面都找你要东西,其他工作什么都干不了。”山西一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如此抱怨。
文件接踵而至,相应的调研活动自然也络绎不绝。徐小洲告诉记者,他就曾拒绝过多个由不同部门组织的内容相似的重复调研。“归根结底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不同部门下发的文件中也有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对此,徐小洲还支招上述山西老师,可以采用“弹钢琴”式的方法,来学习这些文件。
贷款限制多,“公”“私”分明
资金是双创绕不过的话题,很多大学生正是由于缺乏资金,而不得不中止创业之路。王菡告诉记者,由于经济形势不稳定,投资商们在对待项目时都极其谨慎,商谈的过程也一波三折,学生和投资方相互试探,投资商们甚至要对学生及其团队进行反复评估、再三考量后,才能做出决定。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金优惠政策,为创业学生提供补贴和贷款支持。例如,四川省每年安排3亿元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供在校和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黑龙江省投资两亿元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低费率担保;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大学生还将提供两年期一般额度为10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
但是张晓亮告诉记者,这个“条件”并不是那么容易符合。“目前的创业补贴、资金支持,都需要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后才能申请,但是项目在‘萌芽’阶段往往更需要资金支持。”
韩棋也有同样的困惑。“现在的创业贷款只针对于已经有了成熟项目、注册了公司的大学生审核发放,从我校来看,很多学生都有切实的想法,但就是申请不了启动资金。”
在黑龙江调研时,一位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学生也曾对记者表示,项目初期需要的资金可能没有后期多,有的就几千块钱,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承受不起的,又不能也不好意思跟父母要。
对此,韩棋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一定额度的创业贷款,作为学生的创业启动资金。“比如,可以采取分阶段审批放款的形式,从创业前准备、创业中、后创业阶段等,按比例分批分步审批发放,全程跟踪大学生创业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创业贷款的充分合理使用,又能有效提高创业成活率。”
除此之外,作为民办院校,双创补贴“公”“私”分明的态度也让韩丽霞很无奈。“之前我们申请了一个创新项目补贴,名额已经通过了,钱都拨下来了,但就因为我们是民办院校,后来又给要回去了。”
同为民办院校的北京吉利学院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其执行校长林一鸣坦言,虽然吉利集团曾经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学校的创业母基金,但由于大学生创业大赛次数不断增多,基金的消耗也随之增多,加之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有限,缺乏相关的鼓励政策,资金上缺乏支持已成为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公立院校学生参加创新大赛都有补贴和资金支持,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能依靠学校的支持,但也非常有限,有的学生为了参赛甚至自掏腰包。”哈尔滨华德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赵建新对记者说。
“既然我们提的口号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在双创面前就不应该有‘公’‘私’之分。”韩丽霞认为,就双创教育而言,相关部门应该一视同仁。
高校身份禁锢急需打破
在建设学校孵化园区时,太原工业学院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法人应该填谁?“谁最能代表学校,肯定是校长,但是按照规定,副处级以上的公职人员是不得经商或办企的。如果聘请职业经理人,他们能否按照学校的想法去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在资金管理和财务安全方面能否与学校配合好,这都存在很多的未知。”刘志明说。
在近期召开的四川省推进双创政策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也有专家指出,高校老师和领导干部由于受身份制约,难以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潮流中来,建议打破高校领导干部身份禁锢,释放高新成果转化充分调动教学、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韩棋告诉记者,以前这一点的确是阻碍高校创新创业的壁垒,但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对高校双创工作的支持与鼓励,目前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允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有专长、有经验的人员,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辞职自主创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入股或创办科技企业。
“公职人员不得经商或办企,主要是指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而对于担任诸如高校孵化园区法人之类的职务,徐小洲建议,相关人员可以提出申请,只兼任职务而不领取报酬。
但记者查询资料发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即使只是兼任职务而不领取报酬,或者在其单位投资或出资的企业中兼职,也要看其所在地区、行业领域、系统、单位等是否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
在此方面,民办院校就相对自由了很多。林一鸣告诉记者,他不仅是北京吉利学院的执行校长,还兼任了北京铭福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其学校的副校长同时也兼任了北京吉利学院后勤集团的总经理,二者都可以为学校的双创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作者:张军红 谭冉 张开浩】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