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招生季,名校“掐尖”忙。从大学到高中、初中,甚至部分打着“名校”牌子的民办中小学校都进入了一种特别忙碌的状态。他们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都在打一场新生质量的“争夺战”。各学校想尽办法以综合素质评价、签订考前协议、干涉学生志愿填报,甚至予以金钱物质奖励等方式规避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广大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给予了厚望,都希望倾己之力为他们营造尽可能高的“人生起点”。“掐尖”考试就“顺理成章”的成为进入名校的重要途径。进入名校后,一方面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享受高考提前内定部分名额的优厚政策,这怎能不让广大学生及家长趋之若鹜?家长、学生的追捧为“掐尖”提供了重要的“需方市场”。
从学校而言,一是“名校”之名由来已久,这就需要好的育人成绩来做支撑,好的成绩则需要有优质的生源作保障。于是,“掐尖”也就成了各个名校间相互博弈的重要手段。二是通过“掐尖”抢占优质生源的同时,还可以圈定一部分有入学需求,而学生成绩又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向他们收取“赞助费”“借读费”等,用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大,从而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名校间的优质生源争抢就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供方市场”。在此基础上,“掐尖”考试便成为了架在名校与优质生源之间重要的桥梁。
近年来,一些名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膨胀,体量惊人,刷新着一个个中、高考神话和名校光环。而同时,一些“非名校”的生存空间却被狠狠挤压。这样层层“掐尖”的结果,导致一些“非名校”优质生源匮乏,办学举步维艰。这种打破教育规律的模式已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一方面,名校本应服务的区域内渴望入读优质学校的学生怨声载道,学校跨区、跨市招生,必然挤占本应属于他们的的学位;另一方面,“非名校”教育成绩下滑,使得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不信任,加剧了优质生源的流失。成绩出不来,学校、老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遭遇挫折,一些好的师资纷纷出走,这又是对教学质量的釜底抽薪。
教育本无捷径可走,如果只是一味借辉煌之过往,势必不会长久,终究会被摘下光环,被人所超、为民所弃,一家或几家“独大”的方式只会让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由此可知,“掐尖”现象是搅乱教育生态的重要推手,这些有悖于教育发展规律的现象危害极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教育要回归教育本质,戒除功利、浮躁,潜心育人,名校长应抛弃名利、一心治学,学校之间比的不应仅仅是学习质量,而更多的应该是引路育人的质量。名校要目光长远,以天下教育为己任,不能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可否认,名校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既要示范,就应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范,示学校科学管理之范,示立德树人之范,而不应示违规招生“掐尖”之范。“掐尖”本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更有投机取巧之嫌,就算以此方法暂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很难长久,更不会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硬起手腕,一旦发现违规“掐尖”招生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如果规定出台后,违规现象依旧存在,即使被发现了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处理,那么再好的规定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同时,要努力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既需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家长们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从而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