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钟登华:坚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12-18   字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发展新蓝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深刻认识发展成就,进一步坚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先后到十多所高校视察指导,推动高等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1.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了历史性提升。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在校大学生超过4 000万,实现了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跨越。我国短时间内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被评价为“高等教育发展奇迹”,有力支撑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同时也满足了更多孩子上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教育的人民立场更加突出。

2.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提升质量和对接服务重大需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设置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一批急需紧缺专业。高校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不断规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不断完善,紧盯“卡脖子”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前沿科学中心,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试点,把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如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631万名大学生报名参赛。经统计,前5届大赛参赛项目,累计创办企业超过7万个,创造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非常突出。

3. 高等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高校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效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主动应对危机,广泛开展在线教学,集中力量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在检测试剂、疫苗研发、药物攻关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有序推进复学复课,守住了校园一方净土,保持了高校的稳定,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新中国成立70余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成就,进一步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制度自信。

二、聚焦教育强国建设,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人才培养主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改革开放精神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方向。高等教育要把握好6个关键点。

一要明确方位、锚定目标。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普及化,如何确保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要明确可衡量的指标和要求,倒排工期,如期完成。二要体现改革创新根本动力。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三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教育系统应该从内涵、外延、工作措施等方方面面,全面系统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四要坚持目标导向。深刻理解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五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更大程度集聚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更大程度营造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六要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高治理效能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各国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2020年11月21日在“202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

来源: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2期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