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阎光才: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新时代学科评估体系
来源: 中国高教学会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11-10   字体:【

自2002年首次开展学科评估工作以来,评估方案几经修改与完善,不断继承创新,一方面表明了学科评估所始终坚持的问题导向与对社会各界不同声音的开放包容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评估过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做好学科评估,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又要兼顾类别,既要坚持标准又不能漠视个性。任何评估都必然有度量,但量又的确难以代替质的丰富内涵。科学化的评估往往讲求指标的精准与简洁,因为所需信息量小,所以会简便经济且易操作,但这钟取向又难免会化约了现实状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正是面对评估过程所必然存在的上述种种矛盾,在全国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破“五唯”的背景下,第五轮学科评估在总结既往经验基础上,守正创新,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致力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强化价值引领和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加快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的重要举措。

概括起来,我以为第五轮学科评估新方案有如下几点最为值得关注:

第一,淡化简单量化取向,推动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数据本无原罪,它原本是事物属性的客观反映,其正确与谬误关键在于计量工具的精确与否。然而,一旦将数据表现与人类的各种利益简单建立起关联,无论测量尺度与工具如何设计,数据本身就难免会成为目的,诱导与扭曲人的价值与行为取向,进而取代乃至湮灭了事物既有的属性。这也是人们对于目前过于看重数据表现而漠视本质属性的评价取向责难的主因。新方案正是针对这种流弊,提出淡化简单计数方法,实行定量与定性、数量与质量、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淡化量化评价,并非就是完全弃用数据,而是重视有品质的量。如在科研评价上,仅对国家级奖励等高水平科研奖励纳入定量统计范围,把过去粗放的数量浓缩为代表性的论文、著作与专利成果,重点考察成果的理论原创性、前沿突破性与实际贡献。与此同时,把典型案例与凸显自身特色的开放性“留白”作为定性评价的素材,两者可以相互补充或验证。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评价,摒弃了简单数帽子的做法,注重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的表现,且把队伍的结构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重要的观测点。新方案强调质与量、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它体现了学科建设过程中个性特色与表现形态的多样性、整体与局部不可剥离的统一。

第二,尊重学科差异,探索分类评价。

学科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基于知识的分门别类而展开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活动。知识的分门别类,意味着不同学科有其特定的认识思维、方法、路径以及理论品味与功用指向存在差异,它们的活动属性与成果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程度上的不可共量性。

因此,漠视了学科上述属性差异,基于统一指标与权重的评价是诱导不同学科偏离其有序健康发展轨道的主因,也是泯灭学科特色、剪除学科个性和遏制学科自我发展活力的渊薮。本轮评估方案的最大亮点,便在于尽可能兼顾到不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指标与权重。如在科学研究评价上,撇开往常偏重论文与专利发表数量的做法,对理论研究更关注内涵与学术贡献,对具有应用取向的学科更重视专利转化与新品种研发,对艺术学科更注重实践表现,因而采取一种既考虑到各学科共性同时兼顾特性的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思路。

分类评价无疑会增加评估实施过程的工作量与操作难度,但它是转变学科不良评价导向、促进学科内涵建设、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的关键环节。学术界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种群之别与生态差异,唯有尊重各自属性与功能定位,才能避免不同学科彼此之间的无意义乃至不当竞争,进而塑造不同群落各个有别又相互依存共生、复杂多样又生机盎然的万千气象。

第三,弱化排名引发的负效应,强化评估的诊断功能。

但凡是涉及利益的评价活动,其结果总难免有先有后,并产生其天然的指挥棒导向效应。只要是评价就不可能做到众人皆大欢喜,若是如此,评价也就失去了它作为激励工具的意义与效用所在。因此,合理与有效的评价不是完全放弃排序,而是在于这种排序是否公正和让人信服,是否有助于评价对象发现问题并认识到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而成为改革、改进和完善的依据。

新方案在评估结果呈现上,将对上一轮分档方法进一步优化,更注重对各个单项表现给予全景与立体的呈现,并提出要深化评估信息挖掘,全面强化信息服务功能。这无疑有助于参评学科对其内部结构予以深度透视,进而发现优劣长短,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与提升策略。这种呈现方式反映了学科评估与社会其他排行榜在基本理念上的迥异,更类似于一种带有责任意识与成长关怀的周期性健康体检,让参评学科通过纵横向比较,发现并祛除病灶,全面挖掘潜力与活力,从而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样态。

总之,新一轮方案的推出并非是对当下破“五唯”之风盛行的应时之举,而是在前四轮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基础上的自我改进与完善,是一种带有继承意义的创新。任何评估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不妨说根本就不存在完美无缺的方案。有问题就改弦易辙和推倒重来,相对于这种问题取向的探索性改进所带来的风险更大。故而,我认为新一轮学科评估既具有制度演进的稳定性特征,同时其探索性创新成效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如开篇所言,评估过程的复杂性与结果的多面性,决定了但凡是评估就势必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矛盾。我们既要对新方案的实施效果报以合理的期待,并立足健康学术环境与氛围营造与学术繁荣的初衷予以谨慎地检视,但也要对其可能依旧存在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怀有宽容之心。唯此,才能立足中国国情和学科发展实际,在探索创新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作者:阎光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