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曹伟:“地方高校IT治理的道与术”
来源: 高校信息化应用微信公众号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9-28   字体:【

 在各高校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的今天,地方高校信息中心仍然存在着经费紧张、人员缺乏、技术储备不足等突出短板,制约了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与部属高校相比,由于地方高校规模体量相对较小,内部治理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又具有制度建设相对快捷、校内协调相对简单、信息中心主导相对容易等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发挥IT治理的优越性,是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点问题。

  高校IT治理是大学治理的一部分,是以服务师生为中心的高校利益相关者,为了让IT产生最大效益,并为解决IT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设计的与IT有关的利益分配体系、决策分配体系、激励和约束制度。

  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的加速迈进,地方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也相应取得不少进步,但与学校师生的期望和地方政府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亟待改进和完善。

  IT治理能有效促进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信息化能够为学校的运行提供高效、稳定、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数据支持,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地方高校IT治理的“道”

  地方高校IT治理的“道”,是高校信息化活动的根本思想逻辑,具有普适性、理论性和方向性。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受到资金、人员和技术的约束,缺乏对新技术的判断力和引导力,易受厂商的影响,为规避风险,采取跟随和模仿重点高校的建设思路是主流的工作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IT治理只能全盘照抄照搬重点高校的模式。从IT治理的理论出发,地方高校IT治理之“道”包括以下几方面:

  围绕中心,突出特色

  大学治理是IT治理的内核与基石,各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目标差异,决定了其IT治理的根本差异。

  大学治理是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信息中心不是学校的“水电二科”,区别在于其要在大学治理的基础上,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制定合理的信息化规划和发展战略,与高校整体战略的协调,不断提升高校办学治校的治理能力,向学校党委和校长负责,为师生提供服务。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将近期实用性和远期可扩展性相结合。

  IT治理的本质是IT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配,要做好高校信息化工作,合理配置各部门的IT决策权是关键。

  高校信息化是否以信息中心为主体,由哪个部门对信息化投入进行预算和审计,由哪个部门对信息化绩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信息化的风险由谁来评估,信息化的硬件、软件和内容各由哪些部门进行维护,都需要在组织架构设计中进行整体考虑,并根据各部门的成熟情况作相应调整。

  以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其IT治理由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管,网络信息中心牵头负责,综合各部门的需求,形成了集中决策、硬件集中、数据集中、应用分散的特点。这个决策体系,是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相匹配的,是与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规划先行,制度保障

  IT治理强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各个院系和相关团体的作用,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发挥各机构的工作优势,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坚持不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为提升大学治理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做好信息化规划,如“十四五”规划、“信息安全”规划、“智慧校园”规划等,是统筹考虑各项工作,促进各机构认真思考、调研谋划的重要抓手,是IT治理落地的桥梁。高校信息化要激励各机构充分利用IT资源并创造IT价值,减少道德风险,就要设计一系列的制度,对各级部门的IT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信息化的基础制度建设,既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划能否落地的制度保障。

  2019年,武汉科技大学在充分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武汉科技大学智慧校园三年建设规划(2019-2021)》,颁布出台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数据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对接规范》等校级文件,在制度层面贯彻了IT治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理念。

  需求导向,师生参与

  IT治理要做好风险控制,信息化的优先级应由需求为导向,要以建设满足师生迫切需求以部门能积极配合、有成熟技术支撑的应用为主。有些应用看起来炫酷,实际没有数据支持,没有以服务师生为目标,这种应用注定是失败的。

  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决策信息项目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建设师生共建共治共享的IT治理共同体。

  武汉科技大学建立了网络信息中心联系各部门、联系师生制度,开展“在线反馈”、“双月座谈”等活动,畅通师生参与IT治理的渠道,凝聚了IT治理合力,根据收集的需求和意见,科学测试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优先级,为分步实施提供了坚实依据。

  先易后难,质量为先

  IT治理是个分配资源的过程,地方高校的资源有限,更要将其用到“刀刃”上,在IT决策时,要避免赶速度、铺摊子、求规模,做到先易后难。

  高校要立足师生的信息化需求,紧紧围绕高校的战略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建设进度,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每个项目的规划,促进信息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地方高校IT治理的“术”

  地方高校IT治理的“术”是各高校在信息化活动中的方法与行动,是“道”与高校具体情况结合后的产物,具有可操作性、阶段性和实践性。

  武汉科技大学在“道”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学校特点和信息化水平的“术”,有效推进了信息化建设。

  联席例会,逐点督促

  信息化建设任务紧,头绪多,协调工作量大。武汉科技大学形成了以周例会、周报表精准推进,书面会议纪要规范权责的协调机制,每周通过线上方式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各协助公司报告工作进展,商议技术路线和时间表,负责老师督促每周工作,提出下阶段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并与相关部门人员连线,协调解决问题。通过会议商讨问题,达成共识,做好记录,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会议纪要,用以指导工作,强化细节,精准推进,让各项任务得以稳步推进。

  环境先行,鼓励创新

  为更好地协调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武汉科技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着力打造自主轻松、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营造形成鼓励探索、包容试错的工作氛围,大力培养工作人员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工作中,相关人员主动帮忙,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技术难点。鼓励工作人员提出和解决问题,从经费上支持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调研培训和技术交流。通过先行先试,大量新技术得以测试和验证,如人脸识别认证、云桌面、高速无线网络、自研资产管理平台、内部资源共享平台等,先内测试用,再调整修改,最终全面推广,面向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激发竞争,实现双赢

  武汉科技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与供应商建立了“亲”、“清”的合作关系,在每个细分领域,鼓励2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解决方案,以利于方案比对和技术优化。学校通过对供应商项目完成情况的分阶段考核和对优质服务向高校圈的“口碑”推荐,激励供应商提供更低的成本,更快速和专业的服务。

  通过对信息化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的分解和掌握,在信息化多个领域,逐渐形成了“松耦合”和“模块化”的建设模式,也为打破技术壁垒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学校的主导和供应商的支持下,有效地控制了项目风险、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在智慧校园、信息安全、网络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均实现了与多家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和互利共赢。

  (本文作者:武汉科技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曹伟 武汉科技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凃伟)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