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新工科建设浪潮,这些高校走在时代前列!
来源: 青塔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8-20   字体:【

新工科,是近些年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规模最大、决心最强的改革之一。

  沿着“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新工科三部曲的纲领性文本和顶层设计,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国“新工科”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

  今年七月份,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结果,有65所高校的96个新工科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全部项目的验收合格率超过96%,一种崭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然摆在大众面前。

  ▎新工科建设的引领者们

  这其中,涌现出了一批新工科建设的引领者与和排头兵。

  天津大学不仅是新工科建设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也是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通过验收项目最多的高校,其新工科建设方案已经经过了两个版本的迭代升级,“天大方案2.0”成为了一套相当完整和成熟的新工科建设范本,在我国诸多高校的新工科建设过程中被广泛地参考和借鉴。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优秀项目数最多的高校,从2017起便在威海校区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尝试。不仅在这里培养了全国第一批新工科毕业生,更以三年来的卓越实践经验,绘制出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为新工科中国方案贡献了哈工大人的智慧。

图|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介绍学校新工科建设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则立足于时代和国家发展所亟需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环节,用“新工科F计划”明确而完整地回答了新工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给出了“F(p)=Pl× Pt× Pa”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公式。

  而电子科技大学的“成电New E3”新工科建设方案,是在新工科课程体系搭建方面变革最为彻底、探索最为深入的新工科建设方案之一,拥有由超过700门课程共同构成的新工科培养课程生态。

  如何建设新工科?这些高校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如何建设新工科?

  新工科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领军人才,助力我国实现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跨越。

  在高校们的新工科建设方案中,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有着清楚的定位。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在“新工科F计划”中,明确给出了F(p)=Pl× Pt× Pa的公式,并以此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具、复合知识与核心能力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有的“三创型”工科领军人才。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各大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方案对整套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进行重构与融合。

  这种融合并不是既有要素的简单拼凑,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彻底打破学科的边界,是对知识体系与教学模式的一次彻底变革。

  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从教育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产学研协同育人等方面入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强调项目式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与培养过程。

  在教育管理模式方面方面,“天大计划2.0”则致力于建设开放型多学科培养平台,通过拆除学院与专业之墙、拆除学校与社会之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墙等三种方式,跨界整合资源,打造新工科未来学院,形成了全新的大学教育组织模式。

  在课程体系打造方面,电子科技大学的“New E3”新工科建设方案别出心裁。它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主旋律,搭建从新生项目课开始的、逐级挑战的新工科项目课程体系。

  就如同闯关升级一般,“New E3”方案从大一新生开始引入基于项目的学习,突出能力轴翻转,让学生从最初就开始了解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内涵与思想,锻炼学生的思辨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并拥有真实的项目(工程)体验,形成了“基于项目新生课—基于项目设计课—基于项目挑战课—基于项目高峰课”的逐级挑战、跨学科项目课程体系,实现项目学习全程全覆盖。

  新工科教育与传统工科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秉持的是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彻底改变大学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局面。

天津大学 新工科课堂

  如华南理工大学推行的“名企实习计划”,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设备资源,共建一批校外学生实习基地、校企高端联合实验室和未来创新实验室,探索“长时间实习”、“带薪”实习的制度,通过年度提交专项总结、安排教学督导走访、组织专场汇报交流、备案校业合作协议、实习后报备制等方式,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持续深化。

  此外,华南理工“新工科F计划”还通过“2+2”联合培养、寒暑期项目、海外实习等一些列国际化项目,以及中美创新学院、全英语教学专业等一系列国际化平台的搭建,保证了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高校而言,新工科建设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摸索与试错,而这些高校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建设方案无疑具有意义非凡的价值,也是极为重要的样本和参考依据。

  ▎新工科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

  如今,我国部分优势产业技术创新逐渐进入“无人区”,高等教育改革也步入“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从多个层面而言,想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自主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过去数年间,新工科的建设探索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近些年的新工科教育探索中,“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产生出了一系列新生学科,这些交叉学科的良好实践,揭开了我国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以新工科为引领,“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也正在逐渐兴起,交叉学科本身也即将成为我国的第14个学科门类。

  按照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定下的三步走目标,在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下一步是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新工科的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势在必行。

  今年3月,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已经开始推荐与申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在掀起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等全新的大学教学模式正在扎扎实实的建设推进之中。

  新工科建设的下一个十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