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刘伟冬:新中国70年,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从初创走向成熟
来源: 中国高教学会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1-02   字体:【

  2019年秋季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教授在“新中国高等教育70年高峰论坛”作专题报告。报告摘编如下: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70年,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艺术学科规律的同时,一直坚持党的教育与文艺政策、方针的正确指导,不仅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各类艺术人才,同时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力量,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回顾: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70年砥砺前行,学科体系趋于完善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由20世纪初期的高等师范学堂的艺术学科与艺术专科学校筑其基,由抗战中出现的“鲁艺”与解放区文艺教育运动固其本,由引进苏联模式、吸收日本与欧美有益养分塑其型。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在自我探索与借鉴他者经验中不断摸索前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1906—1949年)
  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创立图画手工科,开启了中国新艺术教育征程。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专,即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1918年创立的北平美术学校(后改名北平艺术专门学校)以及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等相继开设艺术系科,标志着中国新式高等艺术教育初具形制。1938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创立。“鲁艺”所历练出的“红色”基因,成为艺术教育与运动的新传统,成为党对教育与文艺领导的一种“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艺术教育(1949—1976年)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艺术教育通过新的管理体制的建构、学校教学的建立,确立了以苏联为模式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新形制,创建了较为系统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成为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按照苏联艺术教育体制确立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苏联式的学校科层管理体系,引入苏联式高等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之后的1966-1976年,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经历了曲折、停滞的10年。
  (三)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恢复与改革(1976—2010年)
  1977年高考恢复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随之逐步回归高等艺术教育本位,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时获得重视,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新局面。文化部召开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推进文化部直属艺术类高校的恢复与调整工作;教育部召开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制订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美术专业的新教学计划师范院校艺术学科也相继恢复与重建。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迅速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高等艺术教育也获得了新的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四)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振兴(2011年至今)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与振兴的标志是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艺术学升格构建了更加严密的高等艺术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增强了高等艺术教育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及应变能力,为适应社会变迁带来的艺术形态和艺术业态的新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推动了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挥各类院校的能动作用,积极应对社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基础学科建设环境,保证各类院校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办出特色。至此,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各校艺术学科顺应时局重新进行定位与布局,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强化科研的实效与高品质,坚持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形成了极为良性的教育生态。至此,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中国品牌”逐渐清晰可辨。
  二、经验: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强化“制度”建设,坚守“创新”理念,以“质量”求生存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从稚嫩走向成熟,显示出自身的特征与品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总体特征
  特征一: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演变,除了呈现高等教育本体规律与艺术学科自身特点之外,它始终在党的教育与文艺双重方针、政策引导下砥砺前行,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与不同时代的需求共同决定的,它也在制度与社会环境等方面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特征二: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得力于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表征为国家主导与社会推动的“共振”局面。由此形成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独特模式——在承续传统、借鉴他者的基础上,最终形成高等艺术教育的“中国品牌”——服务于中国国情与实际的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有力担当,是人民的艺术教育事业与国家的艺术教育事业。 
  特征三: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70年的演进,其规模在不断扩大,教育与教学条件也在不断升级,并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等艺术教育明显表征出日渐正规化、系统化的趋势。同时,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高等艺术院校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高等艺术教育硬件和软件设施得到本质改善。
  特征四: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日渐完善和成熟。全国艺术院校学科布局通过进一步调整,逐步趋于合理,各校专业设置依据特色与资源优势不断走向完善。同时,高等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师资结构更加合理,师资水平不断提升。
  (二)基本经验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70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一,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与艺术教育规律,同时还应确立正确的教育与文艺方向,要始终遵照党的教育与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的理念。
  第二,高等艺术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的支持。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70年发展历程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密切关联,说明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而积极的外部环境。
  第三,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趋于完善,但仍旧存在大量的问题,掣肘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必须着力解决。首先是学科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重复现象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其次,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设置的三种取向——专业艺术人才、教师教育、职业人才清晰度不够,造成专业之外的适应性不强;再次,生源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与艺术学科当代发展不匹配,难以接轨国际人才标准等。
  三、展望: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立定国际视野,顺应时代潮流,探索永远在路上
  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实际需求,既要遵循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又要兼顾中国社会现实,立足国际视野,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事业新发展。
  第一,既要不断探索与遵循高等艺术教育规律,又应坚持与遵照党的教育与文艺方针、政策,有效融合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共同完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建设。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出发点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探索与遵循高等艺术教育规律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效保障。违背这一规律,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没有品质可言,也与世界发展相抵触。
  第二,建立优势互补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逐步形成了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兴办艺术学科的格局。然而这一布局还不够完善,优势互补的局面有待形成。在“分类”发展与定位上,专业艺术院校应在偏于专业特点的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师范院校则应侧重对各类各层次优秀“艺术教师”的培养,担负起基础艺术教育与社会美育工作。综合性大学内设的艺术学科,要借力其多学科优势,寻找特色与交叉定位,以服务于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学科,要将“应用型”与“职业性”放在首位,探索社会关联领域普遍渴求的“技术性”人才,力求好用与应急。
  第三,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多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方法层面的通用性”、“执行层面的交流性”与“思想层面的开放性”的策略通道。高等艺术教育要大力推动国际化建设,在全球视野中建构中国艺术文化的主体意识,参与国际艺术前沿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用世界一流标准展开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首先,树立国际化目标观念。其次,师生国际交流活动要常规化,并有效引进世界知名高校的优秀课程、学科建设经验与管理措施。再次,实施国际化策略,重视师生新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国际活动需要的知识和跨文化的技能。
  第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未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前行,仍然要坚守人才质量第一的标准。具体措施在于严格遵循教育规律的三个环节——“入口”的生源质量、过程的科学有效、“出口”的品质与适应性。必须在生源质量上下大功夫,逐步提升生源文化课分数,确保学生入学后的文化素质得以支撑新时期艺术教育的需要。“出口”的品质与适应性和前“两环”可谓“环环相扣”,好的生源质量与科学合理的教育过程,是“终端”品质的重要保证。这里的品质不仅是专业优秀,而且与学生的修为等综合素养有关。适应性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的终极定位强化学生顺应时代的应变能力,关注科技与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变化;重视学生的社会关怀与人类价值,努力使学生具有超前与超强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
  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70年砥砺前行,70年硕果累累。其所表征出的“中国品牌”是:发现并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勇于探索艺术学科之于教育的价值、意义、方法与路径;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照党的文艺政策与执行国家文化建设战略;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并可融入世界舞台显示自我特色的中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