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在“主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弗吉尼亚大学全球事务副教务长
美国国务院前次卿
斯蒂芬·马尔
尊敬各位嘉宾:
我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向大家致以热烈问候。
我非常荣幸地代表弗吉尼亚大学校长吉姆·瑞安先生,诚挚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邀请我校参加“2020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弗吉尼亚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签署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一周年之际,我们再次会晤,我感到非常高兴。虽然仅过去了一年,但我们的生活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当前中国和美国及全世界一起,都在与一个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作斗争。
这场疫情给我们这些高等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签证发放减少、航班数量缩减和移民政策普遍收紧,国际留学生面临重大困境。而且令人遗憾的是,美中关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似乎正在经历更大的挑战。
我今天在此向大家申明:虽然我们对这些挑战感到遗憾,但我们现在和将来都绝不会向它们屈服。弗吉尼亚大学珍视与中国高校、学者和学生间的特殊关系,我相信这种关系既非常符合我们两国的利益,也是我们所致力追求的。
对于本次大会,没有比“加快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的主题了,这也是近年来弗吉尼亚大学重点关注的话题。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先生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并将其作为终生事业。在此之前他经历了一系列非凡且影响深远的职业生涯,曾担任外交官、律师、建筑师、自由民主的政治学家和美国的开国元勋等重要角色。杰斐逊先生曾领导了使美国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诸多变革和教育机构,包括州公共教育体系、民主自治的理想、一所独立于宗教组织的大学和一所师生共住的寄宿学院。他提出的弗吉尼亚大学战略构想是:我们将追求真理,不论其最终导向何处。经过多年的发展,弗吉尼亚大学成为了一所综合、多样化的大学,培育了来自135个国家的学生。2020年秋季,学校43%以上的学生是有色人种学生,本科生中56%以上为女性。尽管已有这些重要的变化,我们仍在努力确保全体成员从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和平等的愿景中受益。同时,这种多元化、复杂性也给大学治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些挑战每天都在考验大学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即如何确保每个人都有权在尊重和宽容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管理多元化群体不可避免的文化张力,以及如何确保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平等的成功机会。
2018年,学校对过去两百年的历史进行了反省,持续推进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当时校长发布了一项政策,进一步引导整个大学能够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群体的挑战,同时继续努力,矢志建成一所学术研究成就卓越、道德引领成效杰出的大学。
疫情后可以跨国旅行时,我非常希望和大家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推进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与教育合作。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
欧君廷
弗吉尼亚大学建校之初的构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它富有远见且具有革命意义,并随着历史的前行而不断发展完善。为了保持我们创新的核心传统,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所不同于其它现有大学的学府。预计十年后人们评判大学的标准将与现在大不相同。我们应深思在高等教育中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并力求在这些领域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出类拔萃。我们应当不单追求学术成就卓越和排名领先,也应努力成为一个使世界因我们而受益的大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将要实现一个更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我们将成为美国顶尖的公立大学,而且是最好的大学之一,无论公立还是私立。而我们的最终目标,则是通过无穷无尽、无所畏惧地探求真理、通过我们的教学、研究和医疗护理为公众服务。我校围绕四个战略目标制定了十年大学治理规划及更细化的子目标,这些目标共同代表了我们对成为一所传承卓越、兼济天下的大学的具体设想。为此,还确定了十项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举措,其中许多举措推进了多项目标。
《2030年战略规划》的四大战略目标:
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加强我们的基础。这意味着吸引和支持才华横溢、各具特色、以服务为导向的学生,无论他们的经济状况怎样;意味着招聘和留住出色的、多元化的师资力量以及富有才华和奉献精神的员工,认识到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我们成员的素质。
第二个战略目标是培养高等教育领域最具活力的群体。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多元化、全球互联世界中的服务型领导者。培养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领导者——致力于为他人服务——是我们创建之初的使命的一部分,并一直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领导和服务能力。
第三个战略目标是助力促成更多丰富和改善生活的科研成果。为了在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研究基础设施,创造必要的激励和机会,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易于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工作,并将特别关注聚焦于解决世界上一些最关键的挑战。
第四个战略目标是让弗吉尼亚大学成为服务的代名词。正如我校创建之初的核心理念——弗吉尼亚大学的存在是为公众服务的,为了打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应不忘初心,重新致力于公立大学最初的、充满活力的目标,那就是:服务于大众。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