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田丰:把握好海外人才“回流”机遇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9-18   字体:【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号召“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近来,全球人才流动格局发生了一些有利于中国“聚才”的变化,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现,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强烈。必须牢牢把握住海外人才“回流”机遇,提高中国向心力、吸引力,促进海外人才“回流”,妥善安排好“回流”的人才群体并发挥其专业才能,为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一直以来,全球科技人才流动的总体趋势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并在发达国家之间频繁流动。为吸引海外人才,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开放包容的外国专家引进政策、留学回国人才政策,积极主动地引进海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极大提升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降低了对他国技术的依赖程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外回国求职人数激增。中央统战部网站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活跃求职的归国海外留学生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58.19%。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近日的调查显示,从中国走向海外的高端人才中近七成(69.6%)未来优先考虑回国就业。其中,居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高端人才回国意愿分别达67%、72%、69%、73%。

  海外人才“回流”的部分原因是外部环境变化。西方高等教育产业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巨大冲击,生源和捐赠大量减少,财务状况急剧恶化,纷纷采取冻结招聘、领导层减薪、重审预算甚至裁员等方式自救。即使如此,截至2020年7月,美国仍有33所大学迫于经济压力宣布永久关闭,而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国际学术职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萎缩促使大量海外人才考虑归国就业。

  疫情影响下全球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由于体量小、资金流紧张、抵御风险能力差等因素成为裁员重灾区。Layoffs.fyi是一家通过公开报道来追踪美国科技行业初创企业裁员情况的网站,其数据显示,自3月中旬以来,美国科技行业初创企业已累计裁员近8万人。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是美欧华人重要的就业领域,这部分群体面临越来越大的留存压力。

  此外,一些限制性因素影响了华裔科研人才,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华人顶尖人才的就业选择。这些因素包括: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国家风险较高;少数国家的政府与政要为了转嫁抗疫不力的责任疯狂甩锅中国,民众排外情绪提升、歧视性行为增加;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启动了针对海外华人学者的大规模系统审查,诸多华人学者被起诉、开除或被迫主动辞职,职业生涯受到严重影响。

  中国向心力、吸引力提升是海外人才“回流”更主要的考虑。中国创新活力十足,海外人才“回流”后将获得高水平的发展平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以53.28的全球创新指数得分,在全球参与排名的131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4名,是唯一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3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报告认为,世界创新核心区域正在东移,中国是过去几年中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步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专利、实用新型、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和创意产品出口等重要指标上名列前茅。此外,中国还拥有17个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和北京分别位居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

  中国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有效释放巨大创新潜能,为“回流”的海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面临封锁打压,中国决不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中国科技实力处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历史节点。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时候,越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要把握好海外人才“回流”机遇,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引进外国人才的方针政策,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给“回流”的海外人才搭建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健全相关管理服务保障政策,让“回流”的海外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作者:田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研究员)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