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返校复课:教育重启还是重构
来源: 人民政协报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0-06-09   字体:【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与同事们在抓好防控疫情、推进在线教学、做好返校复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应对这场疫情带来的教育变革。

  教育,不是孤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我认为疫情不过是给教育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之后教育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启,而是重构。随着学生全面返校复课,教育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应结合对疫情的反思,更加理性深入地追寻教育的本质,消除教育异化的影响,正本清源,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存在形态,重构教育教学生态。

  重新发现教育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转变》中对教育的价值做出了高瞻远瞩的思考。“我们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学生返校后怎么办?”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律、自主、理性、团结、勇敢等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这是学校的任务,是教育的使命、也是关乎孩子自己、家庭乃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根本所在。我们坚定坚持“五育并举”“健康第一”的理念,围绕德育目标充分挖掘疫情下的思政教育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规则教育、感恩教育等。特别是学生返校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成为返校复课后教育人的重点工作。我们认为完善心理教育机制尤为重要。为此,实行心理健康工作校长负责制,成立校园危机干预小组。另外,把疫情变成最好的生命教育教材。自主开发中小学网络心理微课,开展“云班会”“云家访”,举办“云晚会”。组建学校家庭社区共育联盟,成立南山家庭教育讲师团,设立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站,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家庭教育系列讲座、亲子成长活动等,让学生想起学校就开心,想起老师就暖心。

  重新构建教育内容。我们发现,本次疫情教育也有一个让人欣慰的变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被唤醒了,教师对课程的再造能力得到了提升。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所反映的书本知识,未来的方向应该更加全面、更加综合,要处理好教育与人类知识、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关系。这个三个相关性的课程,一定会在疫情之后更加突出,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人的生活,更加贴近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把人类最先进的知识纳入课程中,培养21世纪新技能。

  重新认识技术的力量。此次疫情,让信息技术从辅助手段走向了前台,几乎变成了“主角”。随着AI、大数据、AR/VR、5G等新技术越来越成熟并得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学生在线学习体验和效率将得到更大提升,现在教师的三分之一工作量未来将被人工智能代替。前段时间我们利用学生未返校之机,对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光纤网和机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并正在加快布点5G基站,将尽快实现5G网络全覆盖,为未来教学方式变革提供技术支撑,实现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让教育真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返校复学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加强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发挥在线教育辅导咨询、作业分享提交、评价反馈、数据统计分析等优势功能,提升教师在云端与学生共情的素养和习惯,创新评价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让更多的高科技教学设备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有力工具,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重新思考教与学方式。未来的教师要从“Teacher”走向“Leader”,承担起课程开发者、学习指导者的角色;学生要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组建学习共同体,适应“人机协同”新常态;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将会重构,将可能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自主学习与班级授课制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生态,学习者中心地位将更加突出。

  重新构筑教育关系。这次疫情,让我们体会到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庭、学校、社区联防联控,有效地防控了疫情。其实,三者良好互动,构建育人共同体的“金三角”,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更是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从变革学校治理结构入手,优化教育关系。疫情下的线上教育,让家庭变成了学校、父母变成了教师,也让家长更加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为全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新时代育人体系创造了新的机遇,我们将继续融合三方面力量,构建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综合支持系统。

  重新制定学校公共卫生标准。我们必须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将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摆在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身心素养的培养,着力提升学校公共卫生标准和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常态化的应急处置流程,提升治理能力,保障环境安全。

  (5月30日,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联合召开了“我们的复学之路”云论坛,三地教育人“云”端对话。本文系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刘根平在会上所作主题发言。)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