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袁振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质量观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9-11-18   字体:【

  10月12日下午,“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专题论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与新时代人才培养”在兰州大学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出席并作报告。报告摘编如下: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经济发展带动了金融、交通、医疗、服务等的高质量发展,当然也推动着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同时高质量教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和创新动力。
  一、中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一个非常快速的过程,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思考中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离不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个大背景。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基础教育”。我们的小学普及率是99.9%,初中普及率100.9%,高中已经达到了88.8%,新增劳动力高等教育比例达到了48.2%,进入劳动市场的新人,将近50%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需要和可能。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可能。
  第二,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远远超过先发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从5%到15%,美国用了30年的时间,日本用了23年的时间,德国用了10年的时间,英国用了26年的时间,中国用了9年的时间;从15%到50%美国又用了30年的时间,日本用了34年的时间,德国用了25年的时间,英国用了24年的时间,中国用了17年的时间。从5%到50%,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57年,德国用了35年,英国用了50年,中国只用了28年。在十多亿人口的背景下用28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差不多双倍的时间历程,这个因素对中国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动力。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其根源在高校,高校成为社会创新的引擎,这是现代社会最重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世界的边缘走到了世界的中心。社会、政府对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关注过。现在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它的关注和投入度越来越高,同时对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这是讨论中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背景。
  二、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情况,讨论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时候,我提出这样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第一,整体发展的质量观。拿火箭发射要通过三级推力做例子来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任何一个推力发生了一点问题,这个火箭都发射不成。所以我们今天在考虑高等教育质量的时候,必须要把它和小学、初中、高中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一方面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它也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变革要求。因此,今天考虑高等教育质量的时候,一定要把它和中小学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第二,多元发展的高质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个人的发展需要是丰富多样的,每个人的才智和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希望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我们所提供的教育,能够找到最合适的匹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
  第三,要有高峰。当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如何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引擎,要有关键技术的突破,很多校长都讲这个问题,我是非常赞成的。
  第四,世界的才是中国的。现在我们经常说,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然这个话没有错,中国有文化上的吸引力。但我想强调的是,只有世界的才是中国的,要具有世界的水平,要站在世界之巅,你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真正打上中国的烙印。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影响?中国的华为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的标志?就是因为它走向了世界,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们要把大学办在祖国的大地上,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定要有世界标准,科学的方法,那才能有中国真正的标志。
  第五,要改革创新。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5G的到来,大数据越来越丰富,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迅速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怎样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社会,来改变教育,培养具有胜任未来能力的人;怎样突破既有的教育形态形成终身学习的格局,比如传统的教育,要到校园去上课,要到教室里面上课,现在手机就是课堂,在沙滩上,在高铁上,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学习,完全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新形态。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我们讨论高质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变革的姿态迎接这一变化。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引领未来。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