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不是技术本身有什么神奇妙用,而是技术带动了课程与教学要素的转变。用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有超越技术的视野,眼睛不能只盯着电子白板、一体机、微视频、无线环境、平板电脑、应答器等工具。
我们需要明晰的是,“教学”是同“学习”相对应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主体。“教学”与“学习”既不能混为一谈,又不能顾此失彼,而是要协力同心,相得益彰。教学主要由教师来承担,但是,教材、媒体和学习者自己都能够部分乃至全部承担教学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教师是不是“在场”,甚至是不是“在线”,都不一定是学习是否发生的主要依据。教师不在场,教师不在线,教学也能发生。教学怎么发生?靠教材,靠视频,靠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不开讲,就一定没有教学了。教学其实有多种不同的形态或者“代理”,在技术推动课堂教学下,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协助教学的情况将逐渐进入常态。
教学的功能是促进,是鼓励,是支持,是帮助,是对话。教师不是“讲坛圣贤”,教师是“俯身指点”的人。在技术促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不能在展示台、操作台和固定话筒前“驻足不前”,要大力提倡教师“走下去”,走到课堂中央与四周,走近学生身边。只有这样,课堂氛围才更有利于互动,师生之间才更体现出平等。
真正有效的教学有赖于教学—学习—评估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学习应处于中间位置,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服务的;而教学对学习服务的效果如何,需要有相应的评估来检查。这三者都要到位,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要互相照应,匹配一致。
教学方法或者方式,教学策略或者模式多样性,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是否适宜。学习的学习是从依赖、半依赖、半独立到独立的过程,相对应的,教学就是从扶到放、先扶后放、扶放有度的连续过程。有效的教学要回答的不是“教还是不教”“少教还是多教”“教得快些还是教得慢些”,而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境、对什么人,“教多少”“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就像一个好厨师要把握火候,一个好教师要注重时机。我们不妨将“直导教学”“引导教学”和“自导教学”看成是三种渐次提升学生能力的模式。直导教学中教师扶得比较多;引导教学中教师半扶半放;自导教学中教师放手了,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学习。所以“学教统一,扶放有度”应该成为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重要原则。
因此,在未来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积极鼓励采用混合的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选择地采用异步或者同步的直播课堂,打破班级和年级的限制,实施走班教学、混龄学习以及跨学科教学(STEM只是跨学科教学的一种形式)。要加快完善无线校园环境、平板电脑和其他移动学习设备等高技术和信息化条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大数据不能只是用来分析错题练习,而要用在更加广泛的领域。
二、运用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要更加重视学习中的社会交往因素。社交—情感能力已经被认为是最重要、最优先的核心素养,但我们现在的课堂尤其缺乏这方面的培育。信息化、技术化课堂不应该是充斥机器、布满声光电的场所,而是温情有爱、舒心自由的交互天地。不仅师生之间交流是彼此平等心意相通的,同伴之间进步也是互相支持关心的,家校双方沟通更是通畅无碍的。
三、面向任务或者聚焦问题来开展教学,这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在技术优化之后,可以打破原来的以课时为单位开展教学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出现大概念、大问题、大任务、大单元、大练习(作业)等可能会是一种常态。再也不能仅仅以知识点、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来要求学生,以过度操练或者不切实际的熟练程度来要求学生,要将重心移到理解力、迁移力和变通力上。
四、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还要求我们减少考试,尤其是尝试减少闭卷考试,拓宽除了笔试之外的其他检查方式。这一条做起来不容易,因为认识有分歧,尝试有风险,落地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要真正实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发展关键能力,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推进开卷考试。让学生在平时就习惯于不再以“复现”教材或者教师的答案为乐事,而是善于独立思考、灵活处理、创新表达,他们在正式的闭卷考试中可能也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盛群力)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