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决咨参考 >> 正文
促进三线城市所在地高校发展的建议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6-05-17   字体:【

  根据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553所,其中本科公办院校796所,本科公办院校中有1/3落户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绝大部分三线城市的高校往往是“1+N”现状,即一所大学加上几所高职高专,结构单一,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沟通与比较的对象,科研人员因仅限于本校而只能建立内部保守团队,无法实行跨校联合,给科研带来一定局限性。

  三线城市所在地高校资源缺乏。因三线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弱,企业少,大企业更少,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有限,又因经费不足而不可能大规模地派到外地实习。三线城市高校主要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生均拨款又难以全额到位,难免捉襟见肘。三线城市高校在人才方面存在“两头难”:培养出来的人才留不住、高端人才引不进来。

  招生不足或生源质量有限。由于三线城市高校不具有区位优势,高考高分学生尽可能选择一线或二线城市所在高校、省会城市或副省会城市高校、经济发达城市。更有学生在达线的前提下,不愿意报考三线城市一本院校,宁可选择省会城市的二本,甚至够了三线城市二本或三本高校线,而选择省会城市的高职高专,影响了生源质量。

  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因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又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应增大,就业面不宽,就业渠道不广,就业质量下降。处于省会城市的非985、211院校的学生在应聘环节受到一定的歧视,对处于三线城市的高校来说,就业压力就可想而知。

  地方政府对高校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三线城市高校实行的省级财政,学校的基本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事项直接属省级职能部门管理,但执行过程中又无法回避地方政府,带来一些矛盾。加上有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不但对高校没有具体的支持措施,反而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对地方政府支持,致使与高校的融合不够。

  造成上述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地域问题,这一问题又无法抗拒,也不能回避。作为地方省属院校,如何有效缓解,主要是省市两级政府和高校自身的职责,但也希望中央重视并在有限范围内予以支持和指导:

  一是比照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高校的做法,在三线城市所在地高校设立相应专项,同时为了敦促地方政府支持,可以要求省、市两级政府予以配套。

  二是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高校为单位按应用型划分。目前许多高校是综合型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按照将整个学校划分为应用型,有些院校特别是有少许优势学科或专业的学校可能无法接受。建议通过评估,对那些有部分发展潜力学科的高校,鼓励其优势学科走争创一流之路,其他学科划为应用型,按指导意见办。

  三是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要求,对省级政府如何支持三线城市所在地高校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比如在学位授权点建设或研究生招生指标等方面采用指标单列等。

  四是借用目前有些高校采用省部共建的模式,针对三线城市所在地高校的问题指导实行省市共建,让所在地政府承担部分建设发展所属地高校的责任,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设立一市一策的支持计划方案。

  五是在可行范围内实行优先支持政策,在引进特殊人才方面给予更加优厚的待遇,如在人才项目遴选、出国进修、项目申报等对三线城市高校适当倾斜;在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时要求省级政府对三线城市高校作出保障性规定,确保三线城市高校也能享受中央财政的支持;支持三线城市高校培育和建设国家级平台。(作者:郑军,系长江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