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院务信息公开 >> 正文
“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简报(一)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2-06-11   字体:【
 

上下齐心谋发展  全员参与抓落实  凝心聚力创一流

 

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教育厅负责总体协调,主抓落实。自从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尤其是全省高校“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读书班后,我校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使全校师生员工人人知晓“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做到人人讲奉献,事事有人管,形成真抓实干、比学赶超的向上氛围,使学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领导重视  保障有力 

为扎实推进我校“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落地落实,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高我校办学水平,我校成立了内江师范学院“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亲自管,共同出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人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和全部二级学院为成员单位,同时设立“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及时总结工作进展,并主动向领导小组汇报情况,负责校内各单位此项工作的考核和评价,按时完成与省教育厅的对接以及各种信息的上报工作。其次,我校科学研判,精准设计,瞄准对标学校,聚焦学科建设、科研指标、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对外合作等方面,内涵式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质增效。全校各部门认真贯彻“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要求,把“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视为学校全面发展的核心工作,具体任务有: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与专业设置改革、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讯报道和宣传工作、办学条件改善等。

二、重点引领  高位对标 

举全校之力推动“申硕建大”工程,目前申报硕士授权单位五个核心指标基本达标,全力以赴冲刺2023年申硕机会。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学校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两个二级学院获批选试点院(),“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水产养殖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和“‘一体两翼一基’廉洁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分别入选第二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课程育人和文化育人项目。持续推进教学基础工程建设,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及整改回访工作,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 8个专业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专业已进行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获批立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6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8门,省级实验(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5个,积极参加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20余个国(境)外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开展对外合作项目40余个。勇担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峨眉武术”获评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原创舞蹈作品连续三届入选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

三、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江师范学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丰富成果,收到了良好成效,形成了“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理念和模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内涵式、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学生中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机制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启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遵循,省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2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下一步,学校将精准分析我校与对标高校间的差距,进一步与对标高校沟通交流,实现比学赶超,努力实现超越。

四、校本研究 解剖麻雀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入分析我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导帮助二级学院科学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1111日起,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校本研究行动,将陆续前往我校各二级学院召开调研座谈会,全面了解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情况,研究凝练各学院办学特色,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高质量实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开展校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解剖麻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差距,想办法,紧紧围绕师范性、应用型、特色化的目标方向,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凝心聚力,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之路。各二级学院不仅要面对现实,谋划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更要着眼未来,发展制定有挑战度的战略目标。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站在学校资源整合和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及早行动。为内江师院的健康可持续创新型发展积蓄力量。

五、强化服务  提升能力

开展“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活动以来,学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动开展咨询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成功申报“四川省沱江流域特色农业资源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共建“巴蜀方志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四川省委重大课题一项,我校联合主办的“体验科学 助力‘双减’——成渝乡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场展示活动”入选2021年度内江市科协系统十大“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我校研学综合实践基地克服疫情影响,先后成功举办2期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参与中小学生达2000多人。

六、围绕认证  内涵发展

我校以“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为抓手,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确保我校2022拟认证专业顺利如期接受专家进校考查。先后召开多次会议,整体推进、持续改进。全体校领导、党委常委亲自督战,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师范类专业所属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评建办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学校把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视为我校师范专业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头等大事”,全校广大师生员工要齐心协力、持之以恒,早日完成所有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工作,全面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新时代师范大学的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自2000年升本以来,内江师范学院持续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育人理念,取得了良好成效。为了能更好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学校进行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中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基本原则。深入分析我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凝练办学特色,为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高质量实现做好准备,打好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学校总结形成了两面向、两自主、两依据的“三二”人才培养理念。创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情境,通过一系列自主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识结构的自主建构与生成,形成了系统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专业核心素养确定专业模块、技能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知识体系,分类别指导,分阶段培养,分模块推进人才培养。

八、多措并举  屡获佳绩                 

学校多措并举,挖掘和利用一切有效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搭建了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多维多层的实践育人机制。不仅实现了校内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工部、教务处、科技处和专业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搭建了形式灵活的实践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各种育人活动:而且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合作科研、咨询服务、教育培训等,实现校地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竞赛,实现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在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第三届中华经典诵写讲“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上,我校范长江新闻学院唐佳老师的微课作品《忆秦娥·娄山关》获得大学教师组一等奖,罗丹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在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师范大学承办的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上,我校文学院刘思雨同学和化学化工学院聂果艳同学以优异的表现分别获得高中语文组和高中化学组一等奖。同时,我校在高中政治组、生物组和体育组获得二等奖,高中物理组、美术组、音乐组获得三等奖。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10名学生组成的“无废甜城”社会实践团队经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推荐,获得中国环境科学会“大学生在行动”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优秀小分队”,环境科学专业2018级王思懿同学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11月于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口语传播论坛上,我校范长江新闻学院刘佳老师指导、20182班段王卓同学撰写的题为《“凡尔赛”与“接地气”——以〈奇葩说〉为例的网络综艺口语传播特点研究》的学术论文获评“优秀论文”,段王卓同学作为参与本次论坛的唯一一位本科学子,获得论坛大会现场报告资格。这些师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必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内师人历练本领,比学赶超。

“对标竞进 争创一流”工作促进了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后我校将持续加强对标研究,夯实对标基础,增强对标动力,创新对标方法,突出对标效果,继续以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为引领,努力将学校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教育科学研究院 (C)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0832)2342433   邮箱 xbjyyj@126.com  蜀ICP备05006381号